华夏公益会客厅

华夏公益会客厅是《华夏时报》2021全新推出的公益专属栏目,收录国内企业基金会负责人、慈善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公益专访,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公益慈善事业与商业、财经领域的融合与拥抱。欢迎公益企业、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公益爱心人士关注、参与和互动。推荐、自荐均可。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马伊里: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组织,要看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马伊里说,我们这代人是从无到有,从社会组织不被重视到一点点开始被大家重视,但是怎么做,其实还没好好开始。所以我非常期待年轻的公益人、未来的基金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刘小钢:做公益是一个不断滋养生长的过程
刘小钢说,做公益就是一个不断消解“我”的过程,公益放大了我的世界,这个世界越大,“我”自然就会越小,就不纠结了。

「华夏公益会客厅」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刘忠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实践者共同担当!
刘忠祥说,对基金会的评判,不能只以募捐多少为标准,而要以社会效益为标准。这就是基金会的使命和价值。

「华夏公益会客厅」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丘仲辉:基金会积极争取“有位”,方能更好地“有为”!
丘仲辉说,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社会组织、基金会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透明和自律永远在路上,这一点决不能放松,这是我们公益事业的生命线。要把诚信融入到血液中,才能保证公益事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和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追忆商玉生:中国公益的未来在于自律和持守
对于丘仲辉来说,回忆商玉生,几乎等同于重温中国公益发展的历史。“诚信”“自律”“公信力建设”这些词语被他反复提及。这些也是商老生前一直忧虑和牵挂的问题。

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翔:撬动资源做可持续公益,关注长远价值
在彭翔看来,无论在什么行业,最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行业的生态,建立一个能够使整个行业健康成长、不断发展的土壤。公益行业和商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公益组织之间彼此的竞争性更弱、合作性更强。

在海拔4500米雪域高原上做公益是何感受?苹果基金会秘书长马帅:做公益需要与时俱进的专业度
“公益组织,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专业度,来让‘做好事’这件事变得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具影响。” 马帅对本报记者说道。

从“惜茶爱人”中品味另样公益 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理事长吴远之:公益是一场修行
“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茶友以及众多茶人工作者可以关注周边事情,成为点滴公益的践行者,让茶人成为公益理念的传播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茶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吴远之说。

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李克梅:“不断学习+持续思考“的公益之路
李克梅认为,作为基金会秘书长,需要有足够的行动力,不能依靠别人做公益,要发动自己做“探路人”,不断学习,持续思考,敢于创新。

从媒体记者到职业公益人 新东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谷田:公益的本质在于唤醒
“做公益最受益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在与他人的连接中,让我们自知不是孤岛,也让我们自省愚昧肤浅。”谷田感慨道:“现在,我好像更加理解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