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公益会客厅

华夏公益会客厅是《华夏时报》2021全新推出的公益专属栏目,收录国内企业基金会负责人、慈善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公益专访,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公益慈善事业与商业、财经领域的融合与拥抱。欢迎公益企业、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公益爱心人士关注、参与和互动。推荐、自荐均可。

戈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黄毅:我愿为组织的荣耀而活
6月11日,深益家戈友会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戈友回归庆典,同学们举杯对酌,畅谈公益与未来。那天黄毅很高兴,多喝了几杯,在人群中大喊了一声。有人没听清,问他“什么?”他又大声重复了一句:“我愿为组织的荣耀而活!”

对话仲崇峰:高净值人群应成为公益事业的布道者和先行者
采访最后,仲崇峰说:“今天我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了一些财富,但并非拥有这些财富就可以恣意享乐,圣人言‘得天独厚者,须替天行善道’,所以我回馈社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华夏公益会客厅:企业公益的“正道”与“陷阱”|2022华夏公益论坛
与会专家表示,企业在做公益、运营基金会时,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公益初心,并且坚持专业和长期主义,方能行稳致远。

许倬云的公益慈善观:不要以为事小,就不做;事小,做出来了,就是成功
许倬云先生用两句话对“公益”和“慈善”做了区划。他说:公益不是慈善,慈善是临时做的事情,公益是应当做的事情。

胸怀可能的“远方”,他拼尽全力为公益“叫卖” ——专访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
吕全斌说,我们需要胸怀“远方”,但要从做好当下每一刻开始,滴水穿石坚持不懈,那个地方才有可能达到。至于说公益有没有未来,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愿意为此而努力,如果有更好的未来,我能添砖加瓦做点贡献的话,那我就把眼前的工作做好,足矣。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专访康晓光: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所以要说我对年轻人有什么期望,我觉得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吧!然后社会应该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以及其他的行业发展条件,让每个人在这里,能够把“人之为人”,人性中光辉的那一面都发挥出来,这就是我的期待。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王名:重新理解基金会
王名说,总的来说,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回过来看这20多年,包括未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理论不是从理论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间产生出来的。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周秋光:向历史取经,做中国的基金会
周秋光认为,基金会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亦不可能各项事务齐头并进。正因如此,才更要有敢打敢拼的劲头和长期奋斗的打算。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房涛:在中国特色慈善之路上,构筑慈心善行的星辰大海
房涛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不管是慈善会还是基金会行业,在未来5年10年,都要服务于满足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慈善会和基金会作为本应受尊重的行业主体,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从业人员的尊严,和行业的“质”和“量”是紧密关联的。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徐永光:中生代的强大,代表中国公益的未来
徐永光说,我做事的哲学,一定做能力大于目标的事,不做目标大于能力的事。对年轻人而言,这是可以借鉴的。不要抱负太高,想包打天下,就做你能力范围内的事,最大程度释放自己的能力、热情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