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公益会客厅

华夏公益会客厅是《华夏时报》2021全新推出的公益专属栏目,收录国内企业基金会负责人、慈善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公益专访,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公益慈善事业与商业、财经领域的融合与拥抱。欢迎公益企业、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公益爱心人士关注、参与和互动。推荐、自荐均可。

经济学家朱嘉明:公益需求将呈个性化发展趋势 头部公益机构应建构公益科技平台和实验室
采访中,朱嘉明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总结不失玩笑:“这个世界在不断加速,我就像开着一辆50年代的‘老爷车’,追赶着这个向前狂奔的世界。”

抗疫、扶贫和投身乡村振兴都不缺席 卓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汪素娟:光有钱无法做好公益
对于未来,汪素娟对《华夏时报》记者谈道:“当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已取得完满胜利,卓尔公益将继续深化我们之前所进行的扶贫工作,避免出现返贫现象,同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商业与公益能否完美融合?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力文:资本进入公益是好事,二者互为补充和加持
说起基金会未来的规划,她笑着说:“其实也没有太多华丽的想法,就是踏实做好眼前的工作,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可以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很满足了。”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选择面向未来,就要有敢为人先的担当
“社区废弃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也要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为了打通‘链条’,万科基金会已经举办两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从论坛的反响程度来看,整个‘链条’正在逐渐串联起来。”陈一梅强调。

“冷门公益”能否托起商业文化遗产传承?用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振:没路也要趟条路
采访中,李振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冷门公益’托起商业文化遗产传承,不容易,但事实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没路也能趟条路。”他坚信,只要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商的长城”这个冷门的公益项目,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伊甸园。

超3亿人有无障碍出行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建议提高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在两会期间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重在依法推进,依法管理,依法实施,要按照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等工作中,建议将“人行道盲道设施”“无障碍过街设施”“无障碍公交站台”等建设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和整改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残障学生个别化需求难以满足,建议加强落实随班就读“一人一案”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大部分普通学校在工作机制建设、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在有效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随班就读需求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因为一人一案的落实不足,“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状况一直尚未获得有效改善。

从张謇“在商不只言商”看我国现代公益事业 夏骏:现代企业家更要有时代关怀
在今天重提张謇,夏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我们当代企业家应该向张謇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定位,也可以努力作为,成为未来中国的示范。”夏骏说。

陈浩武:中国公益事业的根本问题,是国民公共精神的匮乏
根据多年在公益实践中的体悟,陈浩武对公共精神做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公共精神就是普遍的利他主义、普遍的公共关怀、普遍的向善意志,和普遍的践行“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专访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谷青: 疫情推动公益慈善行业破圈,行业组织要尽快走上信息数字化道路
谷青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迅速反应、行业联动、跨界协作是海外基金会应对此次疫情的三大特点,海内外基金会的不同特质则是其疫情应对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谷青指出,疫情在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让公益行业认识到了不足,推动了公益慈善行业破圈,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源投向社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