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公益会客厅

华夏公益会客厅是《华夏时报》2021全新推出的公益专属栏目,收录国内企业基金会负责人、慈善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公益专访,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公益慈善事业与商业、财经领域的融合与拥抱。除了文字报道,未来还将推出音视频专栏同步分享。欢迎公益企业、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公益爱心人士关注、参与和互动。推荐、自荐均可。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做公益不可急功近利,也没有那么称心如意
王石坦言,虽然参与公益愈加深入,但并无满足感,因为他始终明白:做公益不是急功近利之事,没有那么快,也不会那么称心如意。“很多时候,公益要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惊天动地,可能大多都是很平常、很接地气的事情,谈不上所谓‘高大上’。”王石说。

10年11家金融博物馆落地 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做公益,价值观最重要
10年前的夏天,王巍在天津创办的第一家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此后10年间,不同主题和风格的金融博物馆在全国10个城市相继落地。即使如此,这些在王巍看来都是因“好奇”、“好玩”产生的因缘际会,加上他做事又有股子“轴”劲,才有了后来金融博物馆在各地的开花结果。

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 只有“社会企业”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企业
在朱岩梅的心目中,真正有理想的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企业当作社会企业去发展。“如果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军者每天盘算的都是能挣多少钱、怎样实现利润最大化,那这个企业一定不会成为伟大的公司。”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选择面向未来,就要有敢为人先的担当
“社区废弃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也要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为了打通‘链条’,万科基金会已经举办两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从论坛的反响程度来看,整个‘链条’正在逐渐串联起来。”陈一梅强调。

特稿|专访向春:用数据杠杆撬动行政司法、金融市场共同围猎环境污染源
“不论是过去做公益诉讼起诉企业,还是现在关注企业的环保数据,公布其违法记录,我们做所有工作都会得罪企业,所以接到“挨骂”电话是常事。不过“挨骂”也有新发现,环保数据和经济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通过接到“挨骂”电话的数量能判断出企业的融资需求。”

做公益不难,难的是坚持——专访“秀才爱心小屋”发起人矫秀才
矫秀才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和社会企业家,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一定有义务去回馈社会,做一些公益。“做一两次公益不难,难的是你一直做公益,最难的是你把身边的朋友带着一起做公益,我每年拿几百万元做公益,能救的人也就那么多,如果更多人参与进来,钱更多了,能帮助的人也就更多了。”

公益渐成企业家传承风尚,个人信息保护亟待法律完善——职业律师王慧的公益观察
如何让普通人意识到公益不是别人的事,它同样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甚至命运?王慧的答案是:“最终还是要影响大众,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

亚洲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张洪:勇敢跨出第一步
2023年是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的70周年,8848.86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但张洪并不止步于此,不久的将来,他会开启自己的“7+2”计划,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徒步到达南北极极点。
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德峰:公益是度己与度人的统一
他认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这类社会现象恰恰说明,“社会信任的普遍危机乃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病症”,因而“当下的中国亟须精神家园的重建,而重建的中流砥柱永远是人民”——这是他的心心念念。

当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我也曾孤立无援过——专访春雨心智障碍者家长支援中心发起人胡晓花
“我的孩子虽然是一个孤独症孩子。但他并没有影响我追求自己的生活,我也不需要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只专心做与心智障碍者家长支援中心的相关运营,希望将来我做不动的时候,可以交给一位更年轻的家长接手。”胡晓花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