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而不捐”?家族基金会的误解与迷思
10月28日,何巧女与丈夫唐凯各自持有的两套在北京的房产,分别以1832万余元和2574万余元的价格被法院司法拍卖。昔日承诺捐赠累计逾180亿元,如今债台高筑,让其捐赠看上去遥遥无期,何巧女也因此陷入“诺捐疑云”。

验证码“难倒”老人 “银发网友”触网难如何解决?
刘兴亮指出,科技+服务可以作为解决适老化问题的新解法。一方面需要生产手机的厂家推出专门的老年智能机,并提供更丰富的语音和视频功能。另一方面,必要的地方需要有非数字化的通道。“数字经济体现了这个社会发展的高度,但数字留白体现了社会温度。”

社会企业家应该如何为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赋能?
自然向好,商业向善,站在第三次分配的潮头,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家们如何立足于中国现实和未来规划,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支持推动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字节、小米入选,总量增至30家 互联网募捐平台如何杜绝“灰色地带”
对于此次遴选结果,互联网企业平台在未来的运行中被“寄予厚望”,特别是字节跳动公益平台的入选更是“众望所归”。中国银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朱飞认为,各平台应发挥自身特色,大平台可以”大而全”,小平台也可以努力做到“小而美”,平台之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益行业的“三道防线”
叶盈认为,可以考虑通过评级规范行业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什么是好的公益机构、什么是好的公益项目,这种评级标准的界定应谨慎,“‘标准’一旦建立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因此一定要小心。”

来自上亿失能失智群体家庭的拷问:当我们老去,孩子怎么办?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创始人田惠萍说道:“一个特殊孩子从出生到年老所需的全部基本支持服务保障很贵,不论是多么有钱的人,几乎没有可能只靠一个家庭完全支撑起来。同时,为了托付一个生命而牺牲另一个生命,对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的理念而言是落后的,任何有生命尊严的托付都需要社会保障来承担。”

“90后”公益人的感性与清醒:用创业者的心态做公益——专访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
当《华夏时报》记者问张真,是什么让她最终下定决心接下担子、啃心理领域这个“硬骨头”时,她回答道:“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都非常重要,在这两个层面上,日慈基金会的所思所为与她的理念都吻合。

河南暴雨灾后重建面临更大需求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认为,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受灾地区原貌,而是尽力让灾区实现一些超前的发展,“基金会在灾后重建中保持了一贯的传统:拿出一部分资源用于探索和创新,试图解决平常没有机会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次我们希望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探索乡村养老以及灾区厕所革命问题。”

社会组织救助山西存多重困难 专家:需“平战结合”
在北京和众泽益服务中心创始人、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网络平台总协调王忠平博士看来,虽然公众对山西洪灾的关注度正在转好,但较于受灾情况,关注度仍然不够。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上游的物资依然比较缺乏,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山西的支援中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心系三晋,温暖同行!鄂尔多斯驰援山西2000万元物资
同饮黄河水,晋蒙一家亲。为了全力驰援抗灾,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公司决定通过山西省慈善总会向山西灾区捐赠2000万元防寒救灾物资,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