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肿瘤治疗背后的公益力量:致力于消除地域差、信息差,呼吁促进新药开发
“中国是儿童癌症科研的宝库,因为患者数量庞大且集中。但目前这方面的科研还很少,因为临床专家、科研专家和政策专家对话太少。因此,医生应该了解临床需要和问题,科研专家掌握好工具和知识,政策专家能够加速药物审批和上市的速度。”李治中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59家企业近20亿元捐赠驰援河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1日17时,有59家企业为此次河南暴雨灾害捐款100万元以上,目前总捐资约19.3亿元。其中,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美团、滴滴、拼多多、牧原股份、富士康等公司均有亿元及以上捐赠。

公益慈善参与控烟行动背后:拒绝烟草捐赠,仍需凝聚行业共识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表示:“每年,全国因吸烟引发的疾病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以及资金,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也产生了极大威胁,这一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关注。作为社会组织,我们应该尽早向公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积极加入控烟行动中,为保障人民健康、建设无烟环境而努力!”

共益企业理念成企业社会责任新风标,“商业向善”展现新形态
姜宇霏谈道:“中国共益企业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2016年,中国大陆才认证第一家共益企业,而当前最新数据已经达到31家。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申请认证的企业数量特别多,这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并认可共益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

大学生公益创意成推动社会创新生力军:企业家鼎力支持,赋予财富价值新内涵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虽因环境所致,无数青年‘四散’于各处,但无数青年亦在各个场域之中,以国家、社会、乡土为纽带,以青年创新践行之精神,能量凝聚于一处。我们与来自414所高校的526支团队一起,互相陪伴,打造了‘创益中国’。”王文如是说。

社会企业发展处于新兴阶段:仍存系列误解,政策支持缺乏
夏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以成都市认定的70多家社会企业来说,对当地的城乡社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在政策上并没有给予认定的社会企业太多支持,有可能今后参与认定的社会企业数量会呈现减少的趋势,折射出目前社会企业在国内仍处于一个新兴的阶段。”

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护眼理念公益科普助力“目”浴阳光
“我们通过义诊筛查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儿童在近视后并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但随着我国成为近视人数最多的国家,对青少年视力的矫正刻不容缓,而保护眼睛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做到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负责人杨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追忆商玉生:中国公益的未来在于自律和持守
对于丘仲辉来说,回忆商玉生,几乎等同于重温中国公益发展的历史。“诚信”“自律”“公信力建设”这些词语被他反复提及。这些也是商老生前一直忧虑和牵挂的问题。

不断创新高的大额捐赠:投入方向将多元化,“配套政策措施应及时跟上”
对于未来应如何保持人们大额捐赠的热情、促进人们更多进行大额捐赠,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黄浩明对本报记者指出,首先要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也允许试错;其次,像税收等配套政策措施应及时跟上,让捐赠人能更好地通过捐赠传递人文精神。”

高校获大额捐赠背后:资源集中在名校,常态化捐赠不足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最近,虽然我们经常会看到某大学收到校友一笔大额捐赠的新闻,但与国外高校相比,社会捐赠收入在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中所占比例要低不少。在校友捐赠这件事上,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