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驰援山西!39家企业三天大额捐赠突破8.2亿 专家:首先解决老百姓过冬问题
根据山西省慈善总会公布数据、网络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1日23点59分,已有大大小小百余家企业宣布捐款驰援山西,其中,39家机构三天内大额捐款捐物(500万元及以上)总额超8.2亿元。

暴雨袭击山西:村庄严重受灾,多方救援力量响应,急需这些物资
10月2日以来,山西多地出现大范围降雨,局部地区遭受严重雨涝灾害,出现多起崩塌、滑坡、铁路中断、河流决堤事件。据山西省应急管理厅消息,受强降雨影响,此次汛情山西各地共转移人员54947人,停产煤矿60座、非煤矿山372座、危化企业14家,停工在建工程1035个,关闭景区166个。

曲折与光明:为乡村心智障碍者寻找出路
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认为,对农村心智障碍者群体来说,首先是关于机会平等的问题,包括受教育、就业、得到健康服务的权利等。公益组织并不能奢望只靠拿钱就能解决问题,后面的路太长了,要把专业技能转化成专业的服务加以应用。

“隐秘而伟大”!厕所革命不仅仅是建厕所
小厕所,大民生。据农业农村部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每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

华西医院教授捐赠1亿元支持规培!专家:关键是要用在刀刃上
9月27日,“刘进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刘进将科研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的1亿元奖励资金悉数捐给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住院医师规培事业,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这是我国首个由个人捐赠设立的专项规培发展基金。

黄山旅游节吹响文旅业复苏号角 公益组织助力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董斌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2021年是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创意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年’,是我们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后疫情时代文化和旅游业系统性结构改革、开启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在这个时候组织这样一场大会,意义深远。”

《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资助白皮书(2021)》发布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环境公益捐赠中占比最大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立指出,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前夕,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数据来评估过去的公益资助。我们很高兴看到,在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社会组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共同富裕中的公益慈善力量:广泛吸纳公益人才,资本向善成为公益杠杆
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目标指导委员会成员马蔚华表示,解决知识生产和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提升中国公益行业建设尤为重要。他认为,公益人当“博学慎思、接受新时代的考验;明辨笃行,接受公益的新生活;坚守使命,实现公益的新价值”。

公益慈善事业参与第三次分配迎来机遇期!企业家当发挥精神回报社会
宫蒲光总结道:“最终还是要促进各类慈善组织快速发展,建立政府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机构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才能充分发挥慈善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公益组织点亮乡村教育振兴
易少华认为,“作为公益组织,我们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就是试图找到更能体现乡村教师智慧的评价标准,更能反映教育本质的教学方法,真正去鼓励一些好老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