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公益能否完美融合?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力文:资本进入公益是好事,二者互为补充和加持

作者: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3-22 18:44:05

摘要:说起基金会未来的规划,她笑着说:“其实也没有太多华丽的想法,就是踏实做好眼前的工作,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可以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很满足了。”

商业与公益能否完美融合?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力文:资本进入公益是好事,二者互为补充和加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北京报道

一家创办不到三年、具有大健康产业背景的基金会如何立足养老产业做公益,且在很短的时间自同类基金会中脱颖而出?如何将有限的公益资金投入到无限的公益事业当中去,钱要怎么花才算用到了“刀刃“上?企业基金会该如何盘活商业资源、借鉴商业模式来打造更趋完善和严谨的公益项目?商业与公益能否完美融合……

带着上述疑问,3月11日下午,在北京泰康人寿大厦的一间会议室里,《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力文。

据赵力文介绍,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由泰康保险集团发起,成立于2018年11月。泰康保险集团通过保险、资管、医养三大板块,实现金融保险和实体服务相结合,已在全国布局了22家养老社区,还在南京、武汉开业两家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泰康溢彩基金会实施的“溢彩千家养老院资助项目”,目标是用十年时间资助赋能全国一千家养老院,为老年群体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拓展到100家,惠及3万名老人,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培训1.5万名养老从业人员,包括养老院院长、护理骨干和护理人员等。

采访中,赵力文对2020年基金会参与抗疫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在她看来,基金会作为泰康大健康体系全力抗疫的核心成员之一,汇聚全泰康爱心力量,整合大健康生态资源,从支援湖北武汉到支援湖北其他地市,积极参与海外救援,再到今年初支持河北、吉林和黑龙江抗疫,打满上下全场。"经历抗疫洗礼是基金会发展历程的里程碑。”赵力文说。

赵力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是泰康保险集团25周年大庆,董事长陈东升在3月初公开发表的《泰康的商业向善》一文中表示:“童年的纯真、少年的狂野、中年的潇洒、老年的神闲”,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构图,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流光溢彩。没有什么事业比呵护生命的晚年更有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在泰康内部引起了共鸣,也让社会公众看到了泰康‘商业向善’的初心和价值观。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本身的责任和未来公益使命也就在其中。赵力文说,走过了2020抗疫最艰难的阶段,2021对于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而言,也是更吃劲和更上层楼最为关键的一年。

微卷的短发,明朗率直的表达,赵力文的快人快语和温和大气让记者印象深刻。从企业品牌传播和CSR转身专职公益,在谈及商业与公益的关系这个话题时,赵力文的观点很明确:“企业基金会进入公益是好事,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方法论必将助力公益事业更强大。”

说起基金会未来的规划,她笑着说:“其实也没有太多华丽的想法,就是踏实做好眼前的工作,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可以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很满足了。”

企业基金会必须遵循公益逻辑做事

《华夏时报》:之前你一直在泰康做企业品牌,现在担任了基金会秘书长专职做公益。你认为做公益和做企业品牌有什么区别?

赵力文:我觉得在基金会做公益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很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东西,和品牌运营的感觉不太一样。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企业做品牌,肯定要能梳理和总结企业的亮点,找到足够多的闪光点,然后进行传播;做公益,很多时候其实是问题导向。你得先找到那个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产品,整合资源,再形成标准化产品输出。这期间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比如需求调研、产品设计,还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基金会在公益行业中,扮演着资源提供方和创新引擎的作用。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做,在有能力布局和执行好自身公益项目的同时,要多关注那些基层社会组织,他们扎根一线,最了解底层需求,就好像一个肌体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其作用不可小觑,很多事情我们可能要通过他们去做才能做好、做到位。

去年武汉疫情之后,当地养老院封闭了很长时间,老人们和护理员的心理状态都不好。我们就资助了武汉的一个社会组织——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们组织了多名社工进入20多家养老院专门做心理支持,效果很不错,这也让我们觉得很欣慰和自豪,因为宝贵的公益资金用在了最需要的人身上。我们愿意支持那些做事靠谱,有长远计划,不会乱糟蹋钱的社会组织。

我觉得泰康溢彩基金会可能选择了一条比较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发展模式。撒钱做公益肯定是最容易的,但有效整合资源、用好公益资金,赋能行业发展,很不容易,这是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基金会最大的优势当然是来自背后的泰康保险集团,有人有钱,有资源有能力。但我们也足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是企业基金会,但保持适当的独立性是必须的,既然投身公益事业,就要按照公益的逻辑做事。企业思维和公益思维之间还是要有一个平衡。

《华夏时报》:目前你的团队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赵力文:压力主要来自于我们对当下养老公益行业现实问题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以及由此衍生的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是否精准——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挑战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运营的旗舰项目“溢彩千家”项目。我们的目标是10年1000家,目前已经资助了100家,看起来速度并不快,原因是基金会秘书处和应惟伟理事长及各位理事会成员,在最初就确定了“先慢后快、培训先行、探索模式”的公益路径。有的时候,慢就是快,这样才能保证公益资金的有效使用。正是经过这两年多的摸索,我们对产品设计逐步有了更成熟的想法,比如更注重产品的整合性,原来是对养老机构分别进行硬件设备、信息技术和人员培训的资助,今年我们考虑试点落地“溢彩空间”,整合三方面资助内容,帮助养老机构建设健康管理、娱乐活动和培训教育为一体的平台,真正激发养老机构的内生动力。比如之前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基金会和养老机构之间单向的施受关系,以后可能就变了,溢彩培训老师就有可能从我们未来资助的1000家养老机构中培养选拔,机构不是单纯的受助角色,而是具有能动性的参与主体。基金会希望与我们资助的机构一路同行,互相融合促进,建设“参与式”养老公益生态圈。

目前我们基金会只有10个人,人少事多,需要上轨和到位的工作实在是很多很琐碎,压力不言而喻,但大家都很努力地在做,因为路径越来越清晰,所有的挑战都是前进路上的。说实话,目前我们还没有详细的“地图”,但我们手上有了“指南针”,不偏离方向,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就像陈东升董事长所说的“目标纯正,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时间就是答案”。

去年我们向理事会述职的时候,理事们都对基金会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说”就你们几个人,做了这么多事,真不容易“。去年一年确实做的挺辛苦,但同时也很有成就感。

《华夏时报》:目前社区养老渐成风尚,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在养老公益领域,泰康的竞争对手是否也会不断增加?

赵力文: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是,北京每天有500人进入60周岁老年人行列,有120人进入80岁行列。目前北京市统计在册的失能失智老人达17万,仅首都北京一个城市就这么大的量,何况全国4000多万失能失智老人。按3:1的比例,需要护理人员1300多万人,全国护理人员缺口特别大,势必要有更多的企业和公益组织将目光投向养老领域。各有各的布局和方法,共同的目标都是在长寿时代加速到来的大趋势下为中国老年群体创造更温馨美好的养老服务。谈不上竞争,很多事情要大家携起手来一起做。最近我们在北京启动了公益1+1“溢彩星光”社区老人关爱项目,就是联合1家枢纽型公益组织、10家社区基层助老社会服务机构共同推进的一个项目。

《华夏时报》:以前基金会主要聚焦赋能养老行业和脱贫攻坚两大领域,现在脱贫攻坚已圆满收官,下一步如何结合乡村振兴做一定的工作调整?

赵力文:聚焦养老行业,实际上就是聚焦养老行业中的“人“。所以培训是特别重要的一块工作。基金会从设立之初就将赋能培训各类养老从业人员作为一个重要资助方向,设立了包括管理者、护理骨干、一线护理员三级赋能培训体系,以线上和线下联动、全国和区域协同的方式,两年来已累计培训各地养老从业人员及居家照护人员等超过15000人次。去年底基金会联合泰康养老、泰康健投、日医和上海抚理编写了《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者培训》、《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两本教材,已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关于乡村振兴,坦率地说,还没有考虑太成熟,还在调研和设计项目阶段。这是国家大的战略,我们肯定要积极参与。最近我们和凌锋基金会连续沟通了多次,他们的公益项目“康复健康小屋”已经在江西等地乡村启动,全国有4000多志愿医生都在这个平台上做志愿服务,凌锋医生的号召力又很强,可以充分动员这方面的社会力量。我们在考虑他们的“康复健康小屋”和我们基金会的“溢彩空间(乡村版)”是不是可以结合。我们与光彩办、乡建院也有几次沟通,也许未来在乡村振兴领域也可以互相促进和融合。

抗疫成为基金会发展里程碑

《华夏时报》: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很多公益组织都经历了不平凡的故事。对于溢彩基金会来说,这一年也同样难忘吧?

赵力文:抗疫对我们溢彩基金会的成长历程而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如果将来基金会写历史回顾的话,它一定是我们值得铭记的里程碑事件。相当于我们经受住了极强的压力测试,促使我们快速成长。

基金会在这次抗疫当中捐赠了一亿元的物资和现金,募款、采购、物流和配送,都是一体化操作。在此过程中,我们泰康自己的良好生态和医养布局贡献很多。比如说,泰康有2000多个网点,在国内地市级甚至县一级都有员工和营销人员,抗疫最后一站就是体系内的员工,通过他们把抗疫物资送到了急需之处。抗疫相当于是对全系统的一次大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递交了一份值得骄傲的答卷。

另一个成果是,“泰康溢彩公卫专项基金“在抗疫中设立,除了助老公益,我们通过公卫基金在更宏观层面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助力国家补上这块短板。

商业与公益相得益彰

《华夏时报》:这几年公益界探讨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公益和商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怎么看?

赵力文:其实就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也有过讨论。我个人还是认为公益初心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公益资金和资源的调配使用过程中,完全不具备商业机构那种基本的效率意识和使用逻辑,恐怕好事未见得一定能办好,甚至可能办砸。其实商业和公益如果配合的好,不仅不冲突,反而互为补充和加持。

传统的慈善常常以恻隐之心、悲天悯人为行为驱动,但我觉得现在的公益更多是一种变革性的力量,能够引领和倡导公益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商业和市场要素的融入一定是大势所趋。

当然,现在整个公益圈对资本的力量会有一种警惕的态度,会有被入侵和渗透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可以理解,但我始终觉得资本能够进入公益领域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勇于探索和尝试,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市场模式和商业工具引入公益当中,把一切交给实践和时间,假以时日,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更为清晰的答案,因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方法论必将助力公益事业更强大。

就像我们基金会理事长应惟伟先生所言:“现在公益资金的调配量越来越大。泰康溢彩去年公益支出达1.3亿,这时候就存在非常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如果离开了商业的方法论,就达不到公益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基本的商业逻辑和方法论。做公益本质也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借鉴成熟的商业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法,否则也很难走得长远。”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