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CSR到ESG,企业如何做好社会责任的必答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执行院长柳学信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ESG是CSR的升级版。首先,ESG是投资驱动,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这恰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所不具备、因而最遭人诟病的特点。其次,ESG把治理的因素纳入整个体系,这就使得ESG可以自我实施。”

聚焦环保 贯通企业:公益力量践行ESG的“善”之路
“ESG当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执行院长柳学信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但从更广泛的角度而言,ESG其实是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其内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因此不论是企业、公益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一思路有所行动。

给地球加点“绿”,光伏企业如何注入ESG基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无碳未来的愿景。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关于“好公司”的判断依据也正在被重新定义,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新的发展理念——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迷途知返,重获新生!如何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
6月是我国全民禁毒宣传月,根据中国公安部6月23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毒品治理的成效显著,全国现有吸毒和新发现吸毒人数实现连续5年下降。同时,戒断三年未复吸人数达340.3万名,是2016年的2.4倍,为我国现阶段禁毒社会化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00后”与公益慈善教育的距离
“今天的青少年对于公益慈善的兴趣和回应方式和过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研究也表明‘Z世代’可能是史上最关注影响力的一代,所有关于影响力的话题都会让他们非常‘燃’,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技能去发挥真实的影响力。”李颖生对此深以为然。

国内首个儿童慈善教育报告发布: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方兴未艾,家校社协同为长久之计
“提升儿童公益素养,需要四个突破:一是行动;二是参与;三是升华;四是机制。”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教授解释称,公益界已经为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力提供了丰富案例示范,未来需要促进更多行动。

全国每年逾700万儿童被烧烫伤,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生理痛苦是一方面,严重的烧烫伤还会带来心理创伤、经济负担,患儿未来的医疗、教育、就业、婚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也接踵而来。

企业ESG嬗变之路:从“效益化”到“益体化”
杨国安指出,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协助解决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期望,证监会也明确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的报告,我国的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也在制定中。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其背后的企业价值观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