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笃行,他们为困境儿童守护一抹春晖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30 18:12:09

摘要: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次参加夏令营的40个孩子中,70%为困境儿童,而在我国,困境儿童数以百万计,“这是亟待我们去发现、去支持的一个群体。这些孩子们是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身上包裹着泥土,我们春晖博爱的老师就是要去发现他们,给他们擦拭干净、抛光、保养,让他们更亮。”

十年笃行,他们为困境儿童守护一抹春晖

孩子们正蒙着眼睛进行特需儿童生活体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北京摄影报道

“快点,快点!”“别挡路!快走开!”“烦死了!眼睛看不见了还出来干吗!”……

8月的北京平谷烈日当头,此起彼伏的埋怨和指责在高温之下更显刺耳。远远望去,灌木丛中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路面由形状各异的石块铺砌而成,凹凸不平,路中间还凌乱地摆放着好几张椅子,一群蒙着眼睛的孩子,正在这条路上摸索着前进,这些斥责的话就是冲着他们说的。

而发出“斥责”的是来自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下称“春晖博爱”)的一群老师,他们正带领着参加融合成长夏令营的孩子们进行特需儿童生活体验,以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特需儿童的世界。

2.jpg

体验结束后,孩子们轮流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

姚娟是这次夏令营的负责人,也是春晖守望项目高级主管。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手持话筒、上半身前倾,忙着跟孩子们互动。姚娟是2009年入行的,2012年,为了给更多中国儿童提供更优服务,春晖博爱正式在北京注册成立并独立运营,姚娟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春晖人”。

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次参加夏令营的40个孩子中,70%为困境儿童,而在我国,困境儿童数以百万计,“这是亟待我们去发现、去支持的一个群体。这些孩子们是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身上包裹着泥土,我们春晖博爱的老师就是要去发现他们,给他们擦拭干净、抛光、保养,让他们更亮。”

接纳儿童、陪伴儿童、成就儿童,从项目运营到规模化复制,再到赋能伙伴,最终推动服务儿童这一行业的发展。

花卉正浓风日好,十年已不负春晖。这是“姚娟们”的十年,也是春晖博爱的十年。

遇见不一样的生命

因为坐着轮椅,小烁是夏令营的孩子们中最显眼的一个。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和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歪着脑袋笑,嘴角时不时有口水留下,在老师的提醒下,她抬起胳膊擦掉,头上两个羊角辫随着动作一晃一晃的。

小烁今年16岁,由于患有脑瘫和癫痫,妈妈一直将她保护得很好,“但长远来看,妈妈万事包办其实限制了她的能力发展和功能恢复。”姚娟负责北京市通州区困境儿童项目已经三年,对小烁的家庭非常了解,她告诉记者,和小烁一起来参加夏令营的还有姐姐小博,“生活中妈妈和小烁几乎是连体状态,小博总觉得被排斥在外,生活得很压抑,不爱说话。”

3.jpg

小烁和同伴们围坐在一起小组讨论。

“儿童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常人观察到的只是浮现在海平面以上的表面部分。”无论是像小博这样身体健全的“普通困境儿童”,还是像小烁患有疾病与身体障碍的“特需儿童”,都需要被看见。

为了照顾女儿,小烁妈妈还是来到营地,但是春晖博爱的老师要求她建立“边界感”,非必要不为小烁做任何事情,他们鼓励小烁自己推轮椅,或者让其他孩子轮流帮忙推轮椅和参与活动,学会彼此关心和欣赏。考虑到小博的情况,姚娟特地把姐妹二人分到不同组,还让小博担任组长,帮助她释放天性的同时,学习从承担责任中散发自己的光芒。

像小烁和小博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姚娟告诉记者,以她所负责的通州区困境儿童为例,数量基本动态稳定在1100名左右,目前春晖博爱已经通过直接工作和赋能社会组织间接工作两种形式实现全覆盖。不仅如此,“通过践行适度普惠,我们每年实际服务的孩子大约在1万多名。”

何为“适度普惠”?这与春晖博爱“不贴标签”“融合”等理念一脉相承。

在采访中,记者对姚娟发起了一系列追问,孩子们知道自己是所谓“困境儿童”吗?我们是否该给他们贴上“困境儿童”的标签?假以时日,这些孩子们恍然自己是“困境儿童”时,该如何自处?

“春晖博爱有一个说法,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姚娟言辞恳切:“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标签,都不要贴。如果我们一直夸一个孩子聪明,那么为了维持‘聪明’,他可能不敢尝试;如果我们一直夸一个孩子漂亮,那么他可能因为脸上长了一颗痘而感到自卑。另外,‘困境儿童’是一个为了做出某种特征区分而进行的社会性层面定义,准确来说,并非‘贴标签’。”

而更进一步,根据姚娟的经验,其实更多孩子未必理解什么是困境儿童,这个定义对他们而言也没那么重要,“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的是,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干预、培育儿童抗逆力、对儿童进行心理品格的建设,以此帮助他们面对实际困难。如此一来,即便有一天他们真的知道自己这种处境不佳的儿童就是所谓的‘困境儿童’,他们也能像去医院检查视力一样,被告知眼睛近视,但依然可以坦然接受,依然明白,自己可以通过佩戴眼镜看清世界、观察万物,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实际的活动中,以夏令营为例,40个7-17岁的孩子中,有28个困境儿和12个非困境儿童,老师们在交流时并不会直呼“困境儿童”“非困境儿童”,而是分别用“A组”“B组”更中性的称呼代替,AB组的孩子们也被“掺和着”分到不同小组。

“孩子们很单纯,除了小烁稍微特殊,因为坐轮椅能一眼看出不同,其他孩子并不会觉得彼此有什么不一样。而且,我们并不想让夏令营里只有困境儿童,因为在学校、在社会,他们不可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孤立存在,这就是融合。”

因此,遵循这一逻辑,在夏令营之外的儿童活动中心、儿童驿站等活动中,春晖博爱在服务好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同时,欢迎非困境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加入,即做到“适度普惠”,以求更广泛的融合。

而从更大的层面而言,跳出“困境儿童”这一社会定义,每个孩子都会面临自己的困境。夏令营中,多位老师跟记者反馈,家境优渥的孩子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不太敢于尝试,“他们非常优秀,同时他们害怕出错,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某个东西不知道、某件事不会做,因此不会轻易尝试。小烁这样的残障孩子面临身体困境,其他孩子也有自身需要克服的困难。”姚娟说。

十年,三项

见微知著。融合夏令营作为“春晖守望”这一致力于关爱保护困境儿童公益项目的其中一环,其理念与实践约算得上春晖博爱十年缩影中的一瞥。

说是十年,细算起来,春晖博爱的积淀远比十年更甚。

2012年,为了实现“每个孩子生命里都有一个持续关爱她的成人”这一愿景,春晖博爱借力政府东风,凭借自身在儿童服务与救助领域多年积淀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经验,在项目理念、工作手法、内容体系和人才团队的多重加持下,开启了以“通过回应式教育抚育为儿童营造滋养型成长环境,助其全面发展”为使命的“春晖之路”。

为了走好这条路,春晖博爱先后启动了“春晖妈妈”“春晖关爱之家”“春晖守望”三大项目。

“春晖妈妈”是项目名称,也是工作在春晖博爱福利院项目一线上千名女性的统一称呼。秉承着“全人、全纳、全程”的融合教育理念,2000年起,春晖妈妈们在民政部福利机构内,为0-18岁年龄段的孤残儿童开展回应式教育抚育,项目下设春晖婴幼儿、学前、青少年、家庭及春晖培训项目五个子项目;同时,为了保证春晖妈妈的专业性,春晖博爱与在地福利院管理人员、保育员、老师、寄养父母、社会工作者等建立联系,系统地培训了上千名春晖妈妈掌握和运用回应式教育抚育理念。

“通过培训,让他们与失亲的孤儿建立情感依恋,持续不断地关注和回应他们的需求,为孩子们铺设和创造丰富的环境,亲情陪伴孩子们的成长。”春晖博爱基金会秘书长刘珊介绍称,项目实现了儿童收养率12%,远高于国家平均收养率5%这一数值。

福利院孤残儿童的教育抚育得到解决之外,疾病的冲击仍威胁着孩子们的成长。

于是,2009年,“春晖关爱之家”项目建立,形成了重症孤儿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春晖博爱通过与全国300多家福利院、56家医院合作,为身患疑难重症的孤残儿童提供在北上广州就医的全面服务,包括挂号、陪同检查、住院就医期间的专业陪护、入院出院手续的办理等。春晖妈妈们也充分参与其中,确保孩子的就医和情感需求得到恰当的满足,帮助孩子们得到及时救治、早日康复。

2015年,为了帮助困境儿童摆脱人格发展困境,给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家庭增能,营造滋养型环境,“春晖守望”项目自在河南启动,先后在当地57个村开展。不过,“春晖守望”最初的服务对象是以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为主,姚娟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将更多儿童纳入到儿童福利服务的范围内,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多年的儿童服务让“春晖人”发现,很多散居在社会中的孤残亟需帮助这一事实,项目将服务对象逐渐扩展为整个社会层面的困境儿童。

但是,如何保证服务对象的扩展不影响服务质量?

春晖博爱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我们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另一方面,搭建内部专业团队,我们通过招聘、培训和赋能当地儿童工作者,建立了专业团队。”原本应该成为引领困境儿童走出泥潭的生活环境系统未能起到支持作用,春晖博爱的专业团队就运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融合发展理念,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系统打造环境,通过深入的个案服务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营造抗逆力支持网络,让儿童和家庭有尊严有自信地融入社会。

同时,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儿童的变化,和充分保证每个项目的有效性,春晖博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项目监测及评估体系。“春晖守望”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随着项目深入、成型,在当地形成以老带新的生态后,基金会会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撤出,全面移交给当地政府。

至此,在“春晖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坚守之下,“三项鼎立”的支持体系得以建立。

守护一抹抹春晖

“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我们要做的就是培育他们的根。”

实际上,截至2021年底,春晖博爱的足迹已遍布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与全国71%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过合作,累计在117个儿童福利机构直接运行春晖妈妈的项目,在2家县级儿童福利院、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67个村庄开展春晖守望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展春晖关爱之家项目。春晖博爱直接受益儿童数累计超过21万,逾71万名儿童受到有益影响;累计培训约6.9万名儿童照料者,超过110万名成人受到有益影响。

除了硬性的数据和指标,记者在夏令营里听到的孩子们的反馈则更为生动。“当我戴上眼罩,我感觉周围漆黑一片,我内心十分恐惧害怕。周围的嘈杂声让我感到很无助,老师拿着喇叭在喊快点快点的时候,我就更害怕了。”“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包括残疾人。”“我们要相信伙伴”……

然而公益不是以眼泪开始,又以眼泪结束的煽情,为困境儿童提供深度服务的探索之路仍道阻且长,这一点,“春晖人”很清晰。

仅有单一项目的可测量性和有效性还不够,随着服务对象的扩大和基金会的升级转型,为了保证项目的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顺势而为、灵活应变就显得更为重要。

从宏观层面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和发展工作。继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将救助困境儿童上升为“国家行动”以来,多次出台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关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去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未来五年内国家省、市、县级福利院的发展和服务做出相关要求。

“全国有1200多家福利院,其中336家地市级儿童福利院需要优化提质,有881家县级儿童福利院要转型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同时要服务于全县的困境儿童。”刘珊解释道。

为此,春晖博爱启动未来三年战略梳理,确定了“围绕福利院开展工作”的战略定位。具体而言,在省级、地市级儿童福利院,“春晖妈妈”项目践行“1+N”,即建立1个省级示范中心和多个市级示范院,同时继续推进旨在提升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的“童心同护”项目;在县级儿童福利院,则立足县福利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服务全县困境儿童,尤其是面临中高风险儿童,同时帮助县级福利顺利转型为未保中心,助力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向下辐射培训、赋能乡镇工作站、支持村居儿童之家服务村居儿童。

基于战略定位,基金会正不断践行相应的三年战略举措。

首先,为了建立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孤困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模式,春晖博爱不断完善专业技术知识库的沉淀和应用工具的开发,以及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其次,今年4月,困境儿童服务项目正式落地北京副中心,姚娟为项目合作的9家社会组织进行了儿童社工业务能力培训,春晖博爱首次正式对其他社会组织开展赋能服务。另外,春晖博爱已经与江西省厅达成合作,以期通过与政府合作和参与政策建言,共建儿童领域行业标准。

采访结束前,姚娟又将思路拉回。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内部都把自己的孩子叫‘春晖二代’,不过我不要求我的孩子继承我的事业,一定从事公益,我希望她能把公益的精神传递下去。我理解的做公益,不是同情,是接纳和尊重,是和而不同。”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