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如何发力?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26 19:09:09

摘要:从基金会内部出发,首先要稳定就业岗位,不裁员,不减员,在当前形势下保住现有工作团队;其次是加强员工保障问题,比如增加补充医疗险等福利,减少员工后顾之忧;第三,提供更加灵活的就业岗位,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见习实习岗位兼职等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如何发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大学生走进公益慈善行业不能只靠情怀。”“学生找工作难,机构招对人难,解决这个复杂问题更需要合力。”“求职黄金季即将来临,社会组织要多与高校沟通交流。”……

日前,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校社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论坛”正式召开。

如何拓展高校与各类社会组织对接渠道?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了解社会组织开展的具体工作,激发高校毕业生到社会组织就业创业的热情?这些都成为社工行业、社工专业的关注重点。

机遇与挑战并存

促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就是助发展。实际上,“十四五”期间,首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难得机遇。目前北京市民政局正在牵头制定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处长邢桂丽向记者介绍称:“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开发更多社会工作岗位,到2025年,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标10万人,持证社工人数达到6万人,全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达到1200家,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分布均衡。”

据悉,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12000多家,其中市级4400多家,从业人员约21万多人,每年有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到社会组织见习、实习、工作,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而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方面,也在筹划集中收集统计各社会组织岗位招聘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让大学生获取更多就业信息,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北京社会组织助力稳岗就业工作。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发展也有难题。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依托的社区社会工作和其他领域的专项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很快,有大量需求,不仅面临数量的缺口,还面临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党总支书记焦园媛解释称,大学生不去社工机构的原因,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及上升路径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尽匹配,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地域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较高等问题。

科技型社会组织发力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各方共同发力,使社会组织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

实际上,在今天,社会组织领域众多,服务对象广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组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其中,科技型社会组织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市有48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活跃在中关村这一区域的社会组织就有500余家,这其中有大量的科技型社会组织。

“科技型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类企业,比如华为、小米、联想等等;二是各级政府机构,比如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等。这些社会组织为北京市在科技服务方面提供支撑,助力社会组织聚焦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发展,帮助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戴键说道。

一方面,科技型社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拥有综合性知识背景专业能力过硬,沟通能力比较强的国际化的一些创新人才。另一方面,科技型社会组织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平台和职业发展的一些路径。包括面向政府、企业、国际性组织等多方的资源,以及依托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平台提供较为专业、完备的职业化培训。

而在全国约90.2万家社会组织中,基金会只有九千家,大概只占1%,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基金会不活跃,因此,依靠基金会来新增就业岗位来解决问题效果非常有限。对此,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运营总监廖捷表示,基金会要想在推动就业中有所作为,可从内外两方面发力。

从基金会内部出发,首先要稳定就业岗位,不裁员,不减员,在当前形势下保住现有工作团队;其次是加强员工保障问题,比如增加补充医疗险等福利,减少员工后顾之忧;第三,提供更加灵活的就业岗位,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见习实习岗位兼职等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相较而言,基金会向外的发挥空间更广,如跟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以项目资源等多种方式来关心和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发挥好源头活水的源头的作用,助力社会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帮助它们解决因受疫情影响面临的生存问题。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项目过于单一,比较依赖于政府购买,打破这种单一结构,有利于提高对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基金会可以在这部分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廖捷说道。

此外,校社合作也不可忽视。

目前,高校迫切需要各方对于社会工作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有更多的共识。在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对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方面,高校需要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以及与大型企业、行业组织的专业合作。

但是,社会组织的招聘信息相比于其他行业不够多,“要想让学生更了解就业前景,社会组织要多跟高校进行合作,比如说进高校开一些专场的招聘会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辅导员刘丹青说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