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专栏

下半年基建投资能有效拉动GDP吗?

下半年基建投资能有效拉动GDP吗?

在消费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和出口边际放缓之下,投资将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由于基建投资主要是由各级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因此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效应,相比较于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更能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发挥稳定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连平2022-6-23 20:08:0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八个“势在必行”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八个“势在必行”

在稳字当头,对风险加以防范的同时,要以金融系统深化改革来系统化构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协调配套体系,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体的八个势在必行表现在几个方面。

贾康2022-6-17 19:03:21
华夏时评:稳岗稳就业,重在稳信心

华夏时评:稳岗稳就业,重在稳信心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就是民营企业家们的信心所在。

本报评论员2022-6-17 18:57:46
出行复苏进行时:从市内交通到跨城交通

出行复苏进行时:从市内交通到跨城交通

我们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助于防范疫情,保障人和物的自由流动,使得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宽,经营场所稳定经营。因此,常态化核酸检测对于消费复苏是更多是利好而非利空。

李超2022-6-16 14:19:38
华夏时评:创新性引进人才,实打实稳定外资

华夏时评:创新性引进人才,实打实稳定外资

政策创新要突破,服务保障要提升,乐见上海抢人才,实打实稳定外资。

本报评论员2022-6-10 17:39:21
华夏时评:全力以赴,扎实稳住经济大盘

华夏时评:全力以赴,扎实稳住经济大盘

为了完成“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大目标,我们看到了一种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大盘的政策安排,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应出尽出,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还要保证落地见效,落实到位,产生效应。

本报评论员2022-6-2 18:58:47
科技基建的未来在哪里

科技基建的未来在哪里

发展科技基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国产化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体系、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和基础。

荀玉根2022-5-31 14:28:13
华夏时评: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市场主体

华夏时评: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市场主体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这个抓手,见效最快的,还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评论员2022-5-27 19:45:28
稳经济三大政策目标:促内需、扶小微、保就业

稳经济三大政策目标:促内需、扶小微、保就业

扩大全年退税总额是重要看点之一。会议指出,全年退减税总量在年初预算的2.5万亿元基础上再增加14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这是当前疫情冲击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连平2022-5-25 16:50:17
华夏时评:企业家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华夏时评:企业家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而这一切创新事业的排头兵,应该是站在潮头、勇担责任的企业家们,企业家才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本报评论员2022-5-20 18:29:13
  • 益思

    益思

    “益思”是华夏公益特别推出的一档公益评论专栏,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携手各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解读国家政策,普及公益法律,建言献计,为完善公益慈善思想、提升行业发展理念而持续努力,共创美好。

  • 荀玉根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迅雷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锦

    李锦

    著名国企学者,教授,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 金海年

    金海年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华夏时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