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我想拍成民国的江湖小说
摘要:在王家卫看来民国的美不是因为它是乱世而英雄辈出,而是民国人表现出来的情操行为。
民国武林生态圈
影评人说,如果你愿意为看《一代宗师》而恶补民国武林史的话,那观影时一定会得到很多的乐趣;补的越多,电影给你的收获就越多。
当年,王家卫拍《一代宗师》的初衷是“咏春”、“叶问”,但当为了拍摄而拜访各路宗师时,他对这部电影的想象便不再局限于“咏春”这一个门派,而是由“一条街”变成“一个时代”——从“精武会”到“中华武士会”、“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从“两广国术馆”的设立到“五虎下江南”、“北拳南传”,这都成为故事展开的背景。最终,电影的基本格局被设定为“南北武林、四大拳派”,也就是以咏春、八极、八卦、形意为基本脉络,构建一幅民国武林生态图。
王家卫告诉记者,“这部电影最大的课题是,我为什么要回到民国?100年后回顾这个年代时会发现,民国是一个乱世,从一个帝国变成民国共和,其中有一些人坚持的品质,我希望把这些东西保留。我真的认为他们很美,不是他们的外表,而是他们的情操行为。”
武术,的确深刻影响着100年前的中国人。据史料记载,当时不仅有着大量的民间武馆和武术社团,由政府组织的中央国术馆也在1928年创立。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各省、市、县甚至区、村都要相应设立下属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至1933年底,全国约有25个省、市,300多个县成立了国术馆。武术,不仅被视作增强军力和完善国民的手段,也被赋予了救国救民、强身强种的目的,成为当时的潮流。
要将这样一个时代群像浓缩于2个小时的电影,是一个浩大艰难的工程。在目前上映的2个小时版本中,一些人物显得仓促甚至突兀;其实,这些人物的身上隐藏了许多真实的历史。比如张震饰演的一线天,他所代表的是史料和民国小说中的一个典型群体——刺客。《一代宗师》编剧徐皓峰透露,当时溥仪身边有大批这样的人,汪精卫政府和北洋政府,这些人本身习武,但与军政挂钩,就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叶问(梁朝伟饰)、宫二(章子怡饰)分别代表了武林中人的三个发展方向。宫二代表的是武林的正脉,守着正统的武林规矩和理念;叶问视武术为个人爱好,对武术看得很单纯,最后就见众生了;一线天则有了官府身份,按照江湖规矩,他要避开正统的武林人物,避免仗势欺人。
其实,《一代宗师》还有一个4个小时的版本,这其中许多人物的前身后世、相互关联会交代得更为明白。但王家卫说,即便是这4个小时,也并不是他要表达的全部。“一线天这个角色就可以拍一个电影,其实戏里面的叶问是李小龙跟叶问的混合体。”
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意义非凡,承载着民国武林中人的独特价值观。比如宫二,这个基本占据了全片后半段的角色,王家卫对其做了极致的角色设定。宫二为了有资格复仇,发誓不结婚、不传后、不传艺。其实,这是东方武人的传统,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决心。王家卫表示,“在民国有很多这样的女子,这个不是我杜撰出来的。民国的女人,她的纲领可以达到这样。”
有一口气点一盏灯
王家卫的电影需要“等”。在这个快餐化的年代,王家卫居然凭借“慢”形成了个人品牌,这在电影圈里是独一无二的。对此,王家卫的回应是,“我不是慢,我是仔细。其实侯孝贤比我还慢,但是我不认为他慢,我认为人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可以贯彻其中。”
编剧邹静之说,王家卫是个资料狂。“他第一次给我看的资料摞地上有那么厚,各种各样的图片、文字,包括一些采访的记录。他想翻到哪就能翻到哪,我当时想,这些资料他不知看了多少遍。”
1996年,王家卫看到叶问离世三天前拍的一段视频,叶问在打拳中的一个停顿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何叶问要中途停顿?王家卫一直不明白,后来武林中流传的一句话解开了他的疑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之后,在国家武术教练、李连杰师父吴彬介绍下,王家卫开始横跨南北和海峡,踏上了寻访武林宗师之路。
在王家卫遍访的这一百多位宗师中,既有像吴彬、叶准这样的武林泰斗,也有隐居民间、身怀绝技的血脉传人;既有咏春、形意、太极等广为人知的拳种,也有八卦、八极、通背等鲜为人知却不容小觑的武林门派。有些师傅,隐世多年,不愿公开自己的信息,但被王家卫的诚意所打动,愿为其耐心解答。有些宗师甚至打破了“门里门外两重天”的门派限制,将对自家徒弟都有所保留的绝技倾囊相告。
八卦掌宗师程廷华的后人程增月已经隐居山西多年,王家卫经过多方探寻,终于找到老人。年逾八十的大师听闻王家卫的想法,唏嘘不已,居然拿出了床下当年慈禧太后御赐程家的“节孝可风”牌匾。台湾洪门第一山头金春山的最后一个山主王进发,向王家卫介绍旧时江湖礼数时说:“脉搏是你的血脉,这个血脉长存,我已经给你了。”王家卫受益匪浅。
王家卫说,“有人认为《一代宗师》讲的是民国武术、武林的没落,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要讲的是,武术到了那个时代,遭遇那么一个大的变数,怎么可以坚持下来,最后这个灯还是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放在那个建筑。其实那是非常伟大的建筑,这是我在东北发现的,它有1700年历史,中国唯一一个保留的桃李做的。我表现佛灯一个一个点着,好的东西某一天还是会保留下来。”
《一代宗师》上映时,王家卫曾经拜访过的一些宗师已经离世。王家卫说,“所谓绝招,就是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部电影,我们是尽了力,但是不是极致,我不敢说。但我愿意这个是开了一个门,或者是起了一个头。我希望有人继续走下去,因为这条路太迷人了。”
《华夏时报》:以往一些涉及宗师的影视剧都会引起武林界的一些争议,你会不会特别在意武术界行家的看法?
王家卫:这个戏人家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戏要兼顾着看。那些大师说王导你绝对有天分,练我们这个绝对行,我说我拍完这个电影再练。就是我不懂的时候,我会知道,这个当中的平衡在哪里,你讲得太深观众不理解,你讲得非常平凡也不到位,这个平衡需要我是门外人。
《华夏时报》:一部戏筹拍10年,现在回头看是什么感受?
王家卫:拍那么长时间是因为舍不得,就这么简单。这个电影、这个世界太吸引我了,我愿意再长一点,因为我相信这种机会可能不复存在,不可能找到这样的演员,把300多人聚到一起3年。不过,这个电影也是唯一一次,我到了一个点感觉精力会崩溃。可能到了某一天就会说,过了50岁就是不一样了。
《华夏时报》:这部电影的结构有的地方会让人困惑,叙事似乎也不追求完整性,这是刻意为之吗?
王家卫:我特别想把这个电影变成民国的江湖小说。民国的小说从来不是跟着一个人,它会讲到这里的时候精彩,但下一个章节就匆匆走了,去讲另外一个故事,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结构。人生就是这样,今天晚上碰到非常好的朋友,但下一回看见他的时候可能已经是5年后了。不过,这个结构现在观众还没有办法接受。在2小时的版本里,就是从1936年讲下来,顺着这个时间,每一个人在武林里面,这棵树倒下了,那棵树起来,最后是一个全貌。这个武林有千千万万的叶问,他们都在努力,也在那个年代经历过苦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