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浪潮席卷物业,50%头部物企重金投入仍陷困局,三大转型路径成关键
本报记者 梁宝欣 深圳报道
克而瑞数据显示,当前有50%头部物业企业落地应用AI大模型,但在建设中普遍面临着数据碎片化、行业知识结构化不足、数据孤岛效应、实时性瓶颈,以及安全与效能难以平衡等问题。
近日,克而瑞集团CEO张燕向《华夏时报》等媒体表示,当前物业行业正面临三重变革浪潮:经营端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业主端服务诉求升级、企业内部管理效能瓶颈。这些背后,是行业对智能化转型的强烈诉求,既要破解经营困局,更要重构服务价值体系。虽然近3年头部物企的每年数字化平均投入已达千万量级,但行业发展仍受制于投入产出失衡、服务能力断层和数据资产沉睡。
“破解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真正理解行业逻辑的智能中枢。”张燕表示,在AI大模型驱动下,物业服务行业AI转型已初步形成智能服务响应提升、预测性维护闭环和运营管理中枢升级的三大转型路径。
行业转型催生AI发展刚需
克而瑞物管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物业服务企业正承受着成本与绩效的双重压力。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占总成本比重不断增加,而高流失率导致招聘与培训效果有限。同时,物业费调整长期停滞,盈利空间被压缩,营业收入下滑,不盈利项目不得不选择抛盘止损。收入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使许多物业企业陷入服务水平与整体营收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住宅物业满意度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克而瑞物管进一步指出,前瞻性的头部物业企业已认识到,面对刚性上涨的人力成本,唯有将服务模式从依赖人力的传统模式转型为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化服务,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拓展服务范围,从基础的“四保一服”延伸至资产管理、数智赋能和能源优化等领域,才能为社区提供真正优质的服务,实现社区基层治理的多元共赢。
同时,克而瑞物管调查显示,2024年,92.86%的头部物业企业高度关注AI大模型的行业落地,42.86%的企业已将其应用于具体业务场景,推动数字化管理取得实质性突破。
其中,据记者了解,2024年12月11日,万物云发布“灵石”产品,通过集成空间内的各类关键数据,利用AI技术,分析数据和做出决策,自动调配资源。
另外,近日,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克而瑞物管联合万科物业共同发布《智慧社区创新与实践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万科物业“人+机器+远程运营”的物业服务模式已在全国3000多个小区落地,基本覆盖居民生活的所有服务触点,引领行业智慧化探索,具有先进性、普适性、示范性。并且凭借“AI大脑”,拉开了中国社区治理的智能革命序幕。
据万科物业相关产品负责人透露,搭建小区现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远程实时监督服务,构建起“人+机器+远程”高效服务模式,是万科物业智慧社区长效运营的基石。
破局行业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早在202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好房子”也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但归纳起来有四个特征,即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其中,智能就是让居民用得更方便。在此背景下,“好房子・好小区・好生活”的理念近年来持续升温,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已成为推动该理念落地的关键引擎。
尽管当前有50%头部物业企业落地应用AI大模型,但克而瑞物管指出,在建设中普遍面临着数据碎片化、行业知识结构化不足、数据孤岛效应、实时性瓶颈,以及安全与效能难以平衡等问题。
针对行业痛点,克而瑞在4月25日南京召开的“2025中国物业服务力暨品牌价值成果发布会”上,推出专为物企打造的开箱即用AI智能助理—CRIC物业AI,目前已在微信小程序与钉钉双平台上线。该产品不仅提供标准化智能服务,还可为头部物企定制场景化智能方案与多模态融合的自研AI知识平台,全面满足企业个性化AI建设需求。
CRIC物业AI作为克而瑞首个“物业MCP Server”服务,企业可以使用自然语言通过标准化协议接入获取知识库和资讯等服务,打通了企业AI平台到垂类应用“最后一公里”,开启行业智能协作的新标准。
据记者了解,克而瑞希望通过三个能力来构建其自身在物业AI合作领域优势。首先是数据资产转化能力,将10亿字行业语料、TB级多模态数据转化为物业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并构建了一套行业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保障准确率和可信度。其次是场景穿透能力,聚焦20+物业行业垂直业务场景,定向选用对应领域知识库,精准匹配。最后是生态进化能力,通过每日实时监测超过500+可信资讯和数据来源,处理10万+实时数据的自更新系统,在政策预警,商机挖掘和招投标分析等环节实现准确率突破90%,形成行业AI知识中枢的持续升级。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