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成为游客主力 体验快乐科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 钰 上海报道
5月3日,本报记者在上海世博园采访发现,科技与环保主题在浦西园区正以一种快乐的方式上演,各个企业馆则成为少年儿童最热衷的去处。借助一些新奇设备和工具的展馆体验项目让孩子和家长们玩得不亦乐乎,部分展馆还专门针对儿童设置了体验项目。
从186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首次出现了儿童教育展品分类,少年儿童就一直是历届世博会关注的对象;爱知世博会上青少年占到了总参观人数的63%。从本届世博会开幕后的3个指定日情况来看,少儿成为游客主力的势头已经显现。
诸多新奇体验
5月3日15:00左右,在排了1个多小时队之后,来自北京的初二学生王勇终于驾驶上了一架大型飞机模拟机,提前圆了自己要当飞行员的梦想。
“感觉真棒!起飞、降落都是我自己完成的。”令王勇赞不绝口的模拟机体验区是中国航空馆的最热门展区。很多小游客尤其是男孩子们都是冲着这里的4架模拟飞行玩乐机和1架大型飞机模拟机而来的。游客们不仅能体验真实的驾驶感受,大型飞机模拟机还设置了世博园上空的飞行场景,可俯瞰浦江两岸世博园的风光。据了解,模拟机的造价很高,一般只有在航展上才能看到。此次世博会可谓是破天荒地让人们体验了自己开飞机的奇妙感受。
在航空馆的主展区,孩子们同样可以“飞起来”。像看电影《阿凡达》一样,观众要戴上3D眼镜,现场坐上无轨观光车,在声、光、电、水、气、雾等特效的配合下,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全方位体验飞行。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还有信息通信馆的一部ICT手持终端。在前展厅和主展厅的两部故事片中,手持终端会根据剧情不时地发出震动,提示观众此时要低头看手持终端上的画面。大屏幕上的小精灵会刹那间飞到手上的小屏幕里,大屏幕上纷飞的绚烂烟花也会同时洒落在手中的小屏幕里。这样的互动秀让孩子们不断地发出惊叹声。
万科馆的“蚁穴探险厅”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展馆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到这个展厅排队的人最多,很多孩子都想乘坐“热气球”升降台,去探究蚁穴奥妙。“这其实是个生动的科普体验项目,告诉孩子们,非洲草原上看似不起眼的白蚁,却掌握着很奇妙的建筑技艺。比如蚁穴中虽然没有空调,却能保持常温,那里的育婴室、高速公路等一应俱全。”
寓教于乐的最好平台
记者发现,“寓教于乐”是被家长游客们提及最多的一句评价。
世博与少儿的关系非常紧密。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就推出了儿童主题公园,推出了许多项少年儿童参与的科技活动。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更是举办了480场儿童活动,以及为期93天的儿童研讨会,吸引了20多万名儿童前往参与。
在亚洲,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对少年儿童的深远影响至今被称道,青少年占到了爱知世博会总观众人数的63%,成为历史上吸引青少年最多的一届世博会。
韩国游客李宗南是个土生土长的大田姑娘,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1993年大田世博会时她正在读小学。“当时我们一家人很容易就买到了世博会的参观票。票价不贵,成人票是11美元左右,我们小学生是6美元左右。”李宗南的很多同学都是在大田世博会上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世博会之后,我们那里还建造了一座很大的世博会科学公园。”这让李宗南之后的无数孩子从中受益。
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以教育和启蒙一般大众为主要目的”。记者发现,本届世博会的企业馆区之所以能吸引少年儿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多科技知识被插上了大胆畅想的翅膀,而且被寓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娓娓道来。
航空馆主展区的《飞翔之梦》讲述了一对少年男女如何在祖母的影响和启示下,从梦想飞翔的童年,逐步成长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机师和东方航空公司的客舱服务总监的过程。信息通信馆则是由一对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引导着游客,讲述了三个普通人在未来的信息生活中遇到了哪些神奇的情景。
除了企业馆,在浦西3号船坞“育乐湾”还专为7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设置了每天6场的体验活动。在这里,孩子可以对未来城市职业一试身手。银行职员、警察、消防员、医生等20多个有代表性的职业,从体验道具到工作制服都一应俱全,孩子们还能够获得“劳动薪酬”,体会成长的乐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