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煤企谋求整体上市 信达股权或成最大障碍

作者:梁裕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09 20:53:12

摘要:煤企谋求整体上市 信达股权或成最大障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梁裕 实习记者 查理思阅 深圳、北京报道

   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煤炭企业屡屡资产重组,上市公司的外延式扩张机会正在从“轻资产”向“重资产”和从“边缘企业”向“核心企业”扩散。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资产重组也面临着种种制约,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当年债转股形成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

一票否决成最大障碍

    资料显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资产)成立于1999年,目前是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由财政部100%控股。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在脱离计划经济后,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了一个粗放发展的时期。由于市场需求不旺、管理不善、价格秩序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当时整个煤炭行业都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
    90年代末,国家开始对煤炭产业进行整顿。目前,信达资产所持有的煤炭公司股权涉及中国几十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均源自当时煤炭企业的债转股,同时这部分债权股大多数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股权。这些公司包括大同煤业、淮南矿业、西山煤电、开滦股份、阳泉煤业等32家煤炭企业,遍布国内大江南北,其中上市公司有12家之多。
    单从信达资产对各家煤炭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情况来看,信达资产并不具备绝对控股的优势,甚至在很多煤炭企业里,连第一大股东的位置都没有坐上,但偏偏是在上市方案能否通过的过程中,它的意见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当年在债转股的过程中,作为最主要的债权人,信达资产获得了煤炭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一票否决权。因为拥有一票否决权,各家煤炭企业日子好过之后,若要信达资产退出股权,或要信达资产同意集团整体上市,煤炭企业必须要给予其满意的对价或退出条件。煤炭类上市公司以往之所以资产注入失败,大多数都是因为信达持股问题拖而不决,原因是煤价飙涨之后,信达资产手中的股权价值自然水涨船高,因此,其并不急于退出,即使退出,要价也较高,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冀中能源创脱困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同煤集团、阳煤集团、焦煤集团、开滦集团等多家上市煤炭企业,都曾尝试过谋求重组,然而最终结果却只有冀中能源一家企业打破了僵局。
 2008年12月,冀中能源称,通过收购母公司旗下峰峰集团、邯郸矿业集团、张家口矿业集团主要资产,并最终实现煤炭资源整体上市。但这一过程整整拖了近3年,中间主要事情就是漫长的信达资产股权处理。
 2010年12月28日,冀中能源集团用其持有的3300万冀中能源流通股收购信达资产持有的峰峰集团14.89%股权,从而为峰峰集团主要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打开了缺口。
    2011年6月,冀中能源集团与信达资产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信达从而正式退出峰峰集团。
 冀中能源的突破,让其他公司也看到了希望。
 2011年9月,盘江股份直接控股股东盘江煤电决定实施减资计划,其他股东也将正式退出。盘江煤电以部分上市公司股份作为减资支付对价,置换兖矿集团、华融资产、信达资产、建设银行持有的盘江煤电共计46.54%的股权。同月,靖远煤电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初步确定由公司收购靖远煤业集团的生产、经营相关资产,而信达资产持有靖远煤业集团26%的股权。
 多年来,信达资产很少能在煤炭企业手中获得分红。与此同时,信达资产还负担了大量政策性再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偿还责任,这使得其账面产生了大量的挂账亏损。因此,信达资产也需要盘活其煤炭资产,通过利税返还、减持股份等多元化方式偿还信达金融债。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信达股权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就是以其持有的煤炭企业集团股份置换上市公司股份,而双方谈判的焦点还是在于对价。

Q&A

Q=《华夏理财》 
A=中信建投煤炭行业分析师 李俊松

    Q:各家煤炭企业在面对信达资产股转债问题的时候情况是否一样?
    A: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最为直观地来看,就是看信达的持股比例有多少,如果持股比例小,那么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持股比例过大,问题就复杂了。
    Q:目前市场上的一种看法是,信达资产的管理层换届,煤炭企业重组有望破冰,为什么这么说呢?
    A:这只是一种猜测,新人新事嘛,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Q:煤炭企业重组除了信达资产的股转债问题以外,还面临其他障碍吗?
    A:信达无疑是煤炭企业重组面临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员工安置。因为煤炭企业和普通企业不一样,它的规模太过庞大,员工安置的负担要比其他企业大很多。
    Q:关于煤炭企业整体上市,未来您怎么看待?
    A:这是一种趋势,是必然的,但要一步一步地解决,具体什么时候解决谁都说不好。有人说今年将会是煤炭企业重组最为热闹的一年,但我觉得现在还看不出什么明显迹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