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挑了谁的神经
来源:华夏理财
发布时间:2015-12-10 16:56:36
对A 股而言,此次IPO 重启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利好信号,但若从监管层的角度去考虑,更多意义上是对未来新股发行注册制的一次过渡和预演。
在经历了4个月时间的暂停发行之后,IPO再度重启,此前暂缓发行的28家公司在年底之前搭上了一趟末班车。在证监会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重新制定了打新玩法后,打新盛宴再度开席。
预演注册制
由于《证券法》的修法尚未完成,新股发行注册制也是一推再推。目前,搭上新股发行末班车的28家公司仍采取核准制,但此次新股发行取消对“独立性”和“募集资金用途”的审核,却是在向着注册制靠拢。
从以往的核准制来看,新股企业要面对的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独立性问题,以及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问题,在审核实践中都是导致上市公司被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一项上,证监会审核得尤其严格。
监管部门在此次改革中将最为看重的两项审核条件取消,完全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监管理念上的变革。“证监会以解决新股发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原则,推出了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突出审核重点、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强化中介机构监管等举措,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朝着股票注册制改革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证监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
监管层理念上的改变,意味着监管部门将从审核者变为监管者的定位,逐渐放手对上市公司发行的审核,改为监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不再对公司独立性、盈利和价值进行判断,监管层由原先的新股发行,改为对二级市场以及违规行为的打击,将对公司独立性、盈利和价值的判断,交到投资者的手上。
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需要从上市公司的报告中,自行判断上市公司未来的潜力和价值。侧面上来讲,大大地提高了投资者的专业性。
同时,证监会不再为企业信用背书的做法,也进一步加大了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的能力和风险。
对于保荐机构而言,监管部门的角色转换,完全是倒逼保荐机构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玩转一个核心
事实上,对于此次IPO重启的政策变革更多的是监管层对市场的一次试水,对投资者而言,此次新股政策上的变化其实只有一个核心点,即取消IPO的预缴款,改为中签后再缴款。
这一变化被某些市场人士认为是“派红利”式的全新体制。
从以往新股发行投资者打新的情况来看,IPO重启前完全是一个比拼资金量的时代,完全可以看成是,谁的钱多,谁才拥有打新的资格。但这一现象随着此次IPO重启的新政,将一去不复返。
取消预缴款可大幅减少新股发行中投资者需要动用的资金数量。2015年发行的192家公司,网上投资者中签率平均为0.53%、网下投资者获配比例平均为0.22%。2015年6月初,25家公司集中发行时,冻结资金峰值最高为5.69万亿元,如取消预缴款,则投资者仅需缴纳申购资金414亿元。
同时为约束网上投资者的失信行为,证监会还建立了网上投资者申购约束机制,规定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6个月内不允许参与新股申购。
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机制意味着,网上投资者在进行新股申购时,账户里完全可以没有资金,只要有对应市值的股票就可参与打新,如果中签摇号结果出来后宣布你已中签,再足额缴款即可。
按照新规,投资者只要有市值便可,申购完全是一种没有成本的行为,以前动辄上万亿元甚至几十万亿元的资金将不会再出现,抽血效应已经成为了过往。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新规下,深市和沪市相应能够保值的股票或将迎来投资者的青睐,而对于保值股票而言,低估值的蓝筹股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有分析师认为,未来蓝筹股或有望受益于此次IPO新政的发行,迎来投资者的青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