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新政,特朗普开启生猛模式
2月1日,美国伯克利大学爆发反对总统特朗普禁止多国公民入境行政命令,并演变一场与警察冲突的校园骚乱。随后,特朗普通过推特发出警告,威胁将取消对该校的联邦基金支持。这一事件一如既往地体现了特朗普睚眦必报的风格,也表明其逆势任性正在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
国际经政学者张宇燕:特朗普要推行美国标准的公平贸易
眼下人们对于特朗普的意图和心态抱有什么样的疑问?美国第45任总统真的打算毁掉由美国领导创建的全球秩序吗?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经贸关系将会经历多大烈度的震荡?即将发生的事态复杂程度将会有多高?中美这两个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发生对抗和冲突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学者张茉楠:中国可以有替代框架对冲美国风险
特朗普迅速兑现了他竞选时的几个重要承诺,这对于美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认为,这预示着全球层面将由此引发二战以来一次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结构再造,意味着全球将面临更大的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更意味着全球将由此进入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冲突时期。
军民融合,随时代发展演进
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形势和国情国力,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先后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的重要指导思想。探究这些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国优先”, 特朗普的“政策悖论”
1月20日,美国正式开启了“特朗普时代”。无论未来特朗普的施政纲领还有多少不确定性,应该说特朗普是带着对“全球化”的“怨恨”和“愤怒”,以反建制、反主流的角色上台的,这不仅预示着全球层面将由此引发一场经济结构的再造,同时,也意味着全球将面临更大的资源要素流动的壁垒。
“马六甲困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马六甲海峡占了世界海上贸易1/4的份额,世界1/4的运油船也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一数量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而中国是马六甲海峡第一大使用国,每天经该海峡的船只中有60%来往中国,中国进口石油量的80%以及进出口物资的50%要经过该海峡。可以说,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别了,务实而理性的“奥巴马主义”
美国时间1月10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告别演说,强调只要美国坚持宪法精神与原则,“伊斯兰国”武装就不可能获胜;只要美国是个一如既往而非满足于一个恐吓小邻居的大国,其影响力就让俄罗斯和中国无可匹敌……他同时对8年政治遗产做了简单回顾。这次声泪俱下的演讲,也给奥巴马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通胀回暖,德拉吉是否调转车头?
数月来,痴迷于美联储加息的“剧情”似乎已然让人忘记了大洋彼岸,还有个欧洲央行的存在。过去的2016年,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在“加息”与“不加息”之间艰难抉择的耶伦,而那个跟耶伦实则有着类似“痛苦”的德拉吉,似乎已经在无意间遭到了“忽略”。
达沃斯论坛,“中国强音”将力挺全球化
习近平主席将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第47届世界经济论坛,这是2017年中国“元首外交”的开局之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此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国际舆论热议。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在中国成为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的道路上,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是合乎逻辑的一步。
特朗普将如何重塑美中东政策?
中东地区向来被美国视为传统的战略重心地带,特朗普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落实他在竞选中的承诺?他会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作出哪些调整和改变?这对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