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企稳了吗?
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就业-收入-消费”和“地产销售-投资-开工”的良性循环均有待进一步打通,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加强,后续仍需政策的持续助力。

华夏时评:“超预期”背后,期待内需组合拳
信心是最重要的,央行行长易纲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就表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通胀保持低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预计今年GDP增速将达5%左右。无论实现的路径如何,这样一个目标是不变的。

一季度的强劲信贷对后续或有透支
一季度信贷合计新增10.6万亿元,首次单季突破10万亿体量,同比大幅多增2.27万亿,主要受益于宽信用政策推动、银行充足的项目储备、实体信贷需求的逐步转暖。

理性看待价格“类通缩”
3月CPI环比增速-0.3%,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2016至2021年春节后第二个月的历史均值水平为-0.35%);但去年同期俄乌冲突升级,使CPI基数走高。同时,汽车行业价格战打响、就业形势疲弱和国际油价调整对CPI中的新涨价因素构成一定拖累。

现代中央银行50年
用好预期管理工具,平衡好“做”与“说”。现代中央银行归根结底是信心的博弈。有声誉的央行会导致供给侧自发做出反应,企业、民众和金融市场信心上升,消费和投资增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预期管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握“说与听”“言与行”的平衡考验央行的智慧,是科学,更是艺术。

打破黑箱,踽行通胀
虽然在2022年年末,全球央行陆续宣布更新利率决定以降低高通胀水平,但短期内通胀压力被抑制并不代表长期内通胀压力的消失。持续不断的局部冲突牵一发动全身,各国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通胀压力。面对长期通胀压力及其并发症的长期威胁,如何更好地对症下药就成为当今经济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华夏时评:大数据里看经济,稳增长政策不可松
大数据里看经济,虽然有“六个逐步向好”,其实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经济当然有望进一步复苏,但宏观政策还要积极支持,更多具体政策还要陆续出台,稳增长政策还不可松。

隐藏的智慧
这些思潮都代表了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的彻底重塑,却也让跳出现代、科技、发展的框架,从自然、进化、共生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变得更加重要。这不仅因为自然的复杂超乎我们想象,需要人类保持谦卑,也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也是常常为人类所忽略的代价。

华夏时评:更大的市场,更宽的准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个扩内需促消费的大市场,如果说,要展示中国开放市场的决心,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决心,没有比这更好的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