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专栏

复苏放缓,振荡收敛——202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展望

复苏放缓,振荡收敛——202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展望

下半年需要重点关注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四小”问题,即中小服企,中小贸企,中小房企和中小银行的薄弱环节。宏观政策建议推行“宽财政,松货币,稳信用”的搭配,监管政策实施要有“坡度”,以共同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避免全融风险显性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连平2021-7-14 20:02:14
连平:当前为什么要全面降准?

连平:当前为什么要全面降准?

此次降准表明稳健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偏松操作,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趋势性大幅宽松,市场不宜过度解读。

连平2021-7-11 16:47:03
华夏时评:高质量改革亮点纷呈

华夏时评:高质量改革亮点纷呈

可以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步子,蹄疾步稳,一份经济半年报,可以整理出一份新发展、新改革的半年报,我们相信,更多的更有力的改革措施,还在路上。

本报评论员2021-7-9 20:04:10
华夏时评:深化改革措施 释放人才活力

华夏时评:深化改革措施 释放人才活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的一句话,“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4亿人民的力量。要以创新促进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究其实质,最终还是要解决一个人的能动性问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本报评论员2021-6-25 21:57:01
70年代美国大滞胀,货币是始作俑者,石油是最后一棒

70年代美国大滞胀,货币是始作俑者,石油是最后一棒

上世纪70年代,是美联储“失去的十年”。纽约储备的经济学家安-玛丽·穆伦迪克观察到,在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FOMC都不愿意大幅改变联邦基金利率,致使货币政策滞后于货币数量与价格变化趋势。

邵宇2021-6-24 14:30:36
华夏时评:创新型国家,需要怎样的创新教育

华夏时评:创新型国家,需要怎样的创新教育

让孩子的学习回归校园,绝对不是简单加大校内的学习数量,而是要提升校内的学习质量,学什么,怎么学,有没有更好的老师来教学,这才是解决下一代创新能力问题的根本所在。

本报评论员2021-6-18 21:14:08
华夏时评: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华夏时评: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这是一个支持浙江建设示范区的《意见》,探索的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也只有在中国的制度优势下,才会有这样一个把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完美有机结合的方案。

本报评论员2021-6-11 19:15:32
华夏时评:深化“放管服” 该放则放该管则管

华夏时评:深化“放管服” 该放则放该管则管

深化“放管服”的关键,其实就在该放的地方就要放,该管的地方就要管,一方面,要为市场主体破除非市场的行政化阻碍,让其可以在市场的大江大河里乘风破浪;一方面,也要为市场主体破除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藩篱。

本报评论员2021-6-4 19:44:18
华夏时评:借力价格机制 实现双碳目标

华夏时评:借力价格机制 实现双碳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组双碳目标,给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切实找到了一个着力点。

本报评论员2021-5-28 20:22:43
华夏时评:用发展解决问题 推进养老体系建设

华夏时评:用发展解决问题 推进养老体系建设

真正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从来都不是什么人口红利,而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创新,创造财富,才是真正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养老问题。

本报评论员2021-5-21 19:55:10
  • 益思

    益思

    “益思”是华夏公益特别推出的一档公益评论专栏,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携手各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解读国家政策,普及公益法律,建言献计,为完善公益慈善思想、提升行业发展理念而持续努力,共创美好。

  • 荀玉根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迅雷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锦

    李锦

    著名国企学者,教授,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 金海年

    金海年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华夏时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