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专栏

2022年货币政策将如何演绎

2022年货币政策将如何演绎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胀预期上行、主要发达国家加息预期持续增强的内外部复杂情况下,2022年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宽松的条件和操作空间,但仍会保持灵活适度,维持偏松操作,加大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相结合的力度,助力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市场所关心的降准和“降息”应该都是2022年货币政策可能的选项。

连平2022-1-18 13:29:31
华夏时评:夯实“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

华夏时评:夯实“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

新年伊始,多个地方政府已经表态,要实现经济开门红,重大项目建设密集开工,重大项目的建设,会带动投资、托底经济,而在这些重大项目中,除了新老基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之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尤其值得关注。

本报评论员2022-1-14 20:20:44
华夏时评:“减税降费”确保经济开门红

华夏时评:“减税降费”确保经济开门红

六稳、六保怎么确保,一季度经济如何开门红,减税降费,成了一招“先手棋”。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提出了规模性减税降费是宏观调控关键性举措。

本报评论员2022-1-8 08:55:42
华夏时评: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主人翁

华夏时评: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主人翁

行稳致远,就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只有积极投身于滚滚的历史潮流中,每个人才都能是好样的,每一个人才能做到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翁。

本报评论员2021-12-31 23:15:56
华夏时评:跨周期调节,稳增长需要更多抓手

华夏时评:跨周期调节,稳增长需要更多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的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稳增长,就需要更多更硬的抓手,只有把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2021-12-24 22:06:22
2022年能否靠超预期举措来扭转“预期转弱”

2022年能否靠超预期举措来扭转“预期转弱”

总之,供给冲击更多是由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属于短期因素,今后随着疫情的好转,自然会改观。但预期转弱是内在原因,除了通过政策来改变预期外,还可以深入分析哪些预期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哪些预期将有利于促进投资,哪些预期有利于增强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信心,有利于构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大底。

李迅雷2021-12-22 10:29:25
523
华夏时评:政策发力靠前,稳中求进可期

华夏时评:政策发力靠前,稳中求进可期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如何破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基本面不改,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本报评论员2021-12-17 23:31:59
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

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

2016-2020年间全球在碳中和领域的年平均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2030年年均投资规模需逐步升至5万亿美元;近年来能源相关的资本开支在全球GDP中占比约为2.5%,2030年将逐步升至4.5%,将对全球资本开支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2019年全球资本形成总额约为22万亿美元)。

李超2021-12-16 14:31:59
华夏时评: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积极稳妥保证增长

华夏时评: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积极稳妥保证增长

我们相信,对2022年的经济形势,市场将会持有更为乐观务实的预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而市场的积极回应,将会是稳定明年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坚实基础。

本报评论员2021-12-10 20:42:02
创新至善 赋能腾飞

创新至善 赋能腾飞

阅读《航空都市:创新未来城市版图》一书之后,印象颇深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航空都市借助机场“点到点”的航线连接效率与开放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贾康2021-12-10 16:07:49
  • 益思

    益思

    “益思”是华夏公益特别推出的一档公益评论专栏,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携手各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解读国家政策,普及公益法律,建言献计,为完善公益慈善思想、提升行业发展理念而持续努力,共创美好。

  • 荀玉根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迅雷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锦

    李锦

    著名国企学者,教授,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 金海年

    金海年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华夏时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