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宏观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宏调曲线:从就业优先到六稳六保,双碳回归“稳”基调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只是一个缩影。回首过去5年,疫情曾令中国经济一度几近停摆,但控制住疫情后,中国却成为当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政策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31次提及就业,李克强:稳就业就是稳民生
李克强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

以2.5万亿减税降费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效果好,还会加大力度”
“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李克强说。

总理记者会这五年:“锲而不舍,恪尽职守,以实干践行承诺”
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他回答了13位记者的提问。而在本届任职5年间,李克强共回答了69个问题,其中,经济、外交、民生是着墨最多的话题。在一问一答中,中国经济的脉络进一步清晰。

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必须刀刃向内改革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后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放管服”改革时表示,“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

从“零的突破”到领跑奖牌榜,冬残奥上的中国速度
此前,中国在冬残奥会上仅赢得过一枚奖牌,即2018年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实现“零的突破”。不过4年的时间,不过一个赛季的距离,中国队的成绩以燃爆冬残奥的方式被改写。

过去5年总理记者会“首问”都关心什么?
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总理要回答十多位记者的提问。盘点过去五年总理记者会的“首问”,可以看出历年两会的热点,以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进步。

如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代表委员建议在政务、金融领域实现数字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数据交易中心是数据要素汇集、流通、交易的平台,也是促进数据高效安全流通利用、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环节。”全国政协委员、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茜表示。

地处强市如云的苏南板块,镇江如何跑出“产业强市”路?
历史长河滚滚,如今,放眼南京都市圈的大格局,在“跑起来”的状态和“产业强市”战略的助推下,镇江这座小城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怎样能更好地镇守一方?

政府工作报告再提“适度超前”,可用资金是去年两倍,基建投资年内有望加速
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