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装载的不太平人生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12 22:47:00

摘要:太平轮上究竟装了什么?除了传说中的故宫国宝,以及中央银行的黄金和无数财宝之外,还有乘上这条船的人们的血泪和由此发生转折的家族命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太平轮上究竟装了什么?除了传说中的故宫国宝,以及中央银行的黄金和无数财宝之外,还有乘上这条船的人们的血泪和由此发生转折的家族命运。1949年1月,时局动荡,优先上到太平轮上的都是当时的上层人士,政商名流、将军、省主席、文化名人、富商等。然而,滔滔的历史洪流将他们与太平轮一同淹没,只留下一个个划满伤痕的故事。

  命运转折

  太平轮事件后,许多遇难者家属的人生从此不再太平。

  据相关资料记载,太平轮上的受难者家属中不乏名人,比如著名球评家张昭雄、国际知名刑案鉴识专家李昌钰、知名音乐家吴漪曼等。

  吴漪曼的父亲吴伯超当年登上了太平轮,这位年仅45岁的音乐家是当时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院长,他本计划去台湾为国立音乐院迁台寻觅新址,也可以与夫人、独生女儿团聚。但最终吴伯超难逃浩劫,吴夫人从此皈依佛门,度过余生。好在女儿吴漪曼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学习了音乐,成为当今台湾音乐教育界的名人。在台湾樟脑制造业颇有名气的吴能达,他的父亲也是在太平轮海难中丧生。原本衣食无忧的吴能达当时只能自己出门谋生,当起了童工。

  刑案鉴识专家李昌钰曾这样说,如果太平轮没有沉,父亲没有死,那他就不可能成为神探。

  太平轮上的人们的命运不尽相同。太平轮从1948年7月开始往返上海和基隆,到次年1月沉没为止,共完成了两岸间35趟航程。有的人一家大半随太平轮逝去,幸存者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有的人则幸运地到了台湾,但却始终难以抹去远离大陆故乡、历经漂泊的内心苦楚。

  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就是在沉船的前一个月,搭乘太平轮到达台湾的。但这个昔日的上海大小姐却始终像个异乡人,在台湾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并固执地保留着之前的生活习惯。2000年母亲去世时,张典婉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了母亲当年乘坐太平轮带到台湾的东西,除了几根用布袋包住的金条和一张地契之外,还有一个上海身份证和一个记满了电话的小本子。张典婉由此开始寻觅母亲的人生经历,其中就包括太平轮。在经过多年千辛万苦地探访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之后,张典婉终于写成了《太平轮一九四九》一书,讲述太平轮的生死别离和父辈集体流亡的辛酸往事。

  船主的创伤

  在有关太平轮的所有人物中,有一些是特别的,他们就是太平轮的掌管者。太平轮当时属于中联轮船公司,该公司是由六位宁波籍股东合资组建,蔡天铎是股东之一,也就是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的父亲。

  有报道称,在蔡康永的记忆中,父亲很少提及太平轮,更没有说起过太平轮沉没的原因。因为太平轮上有钱有势的达官显贵太多,什么样的赔偿都不可能让家属满意,官司始终无法解决,到了台湾后的蔡天铎也从轮船公司的大老板转行成了律师。

  蔡康永曾透露,他感觉父亲终生背负着一个债,因为当时船上有很多父亲的好友,他们是求着他才登上了那一班船;但遇难后,父亲要面对他们留在台湾的孤儿寡妇,这应该是一个难以承担的回忆。而父亲的苦衷只有他自己知道。比如之前太平轮一直都是买太平洋保险,但父亲为了支持朋友的保险公司才买了本土公司的保险。但沉船事发,保险公司宣布破产,赔偿只能由轮船公司自己来承担。

  而蔡康永在遇到“太平轮”三个字时,也会有难言的感受。多年前,白先勇曾找蔡康永为他的小说《谪仙记》做电影编剧,女主角的父母亲就是在太平轮上遇难的,当白先勇知道蔡家与这个事件的关系时,很是惊讶。蔡康永有一次采访李昌钰时,听到对方介绍说“我是个孤儿,父母在太平轮上过世”时,蔡康永感到后背一阵发凉。历史与人生总是充满了巧合,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在台湾只要谈起跟太平轮有关的事情我就没有办法做回忆,因为没有立场做回忆的。”蔡康永说。其实,关于太平轮的是非已经很难用金钱、法律、人情来做评判,它是时代与历史留下的创伤,弱小的人们只能用坚强和祈福去弥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