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作文的变迁与得失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21 23:33:00

摘要:有人说,高考作文可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大到国家民族的命运、社会问题,再到当下的情感冷暖、生活百态,每一个时代都在高考作文中留下了印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有人说,高考作文可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大到国家民族的命运、社会问题,再到当下的情感冷暖、生活百态,每一个时代都在高考作文中留下了印记;高考作文也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然而,也许正是要负载的使命和期待太多,高考作文在命题以及对学子的写作导向上出现了种种误区,而许多都是初衷向好,过程和结果却难尽如人意。


作文命题机制的拐点?

    2013年高考前,许多老师都频繁地被家长和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会不会围绕“中国梦”来展开?
    这样的应考“思路”不止一次地上演。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出来后,有很多家长便焦急地询问,如果孩子在文章中没有提及温家宝总理,是不是就算泡汤了。《仰望星空》是温家宝曾创作的一首诗歌,在2010年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在北大与学子们再次议起这个话题。2003年,有许多老师押题高考作文会围绕“非典”,虽然后来各地作文题目都没有和“非典”相关,但许多考生还是在答卷时拐弯抹角地扯上了“非典”。
    2013年北京卷是“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对话”,又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作文中没有提及今年杨振宁与莫言的那场著名的对话,就算是没有压住得分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高考作文的命题大多带着很浓的政治化意味。但从80年代开始,高考作文开始走出政治话题的圈子,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社会和人生;寓言、典故、成语、文字材料等更多地出现在命题中。比如1985年的《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8年的《习惯》等。进入90年代,一个多元化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开启。关于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哲理、生活的多样等宏大又不失细腻的命题频繁出现。
    尤其从近30年来的变革来看,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写作松绑,希望以文来切准社会和人生的脉搏,是高考作文努力的方向。但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泛政治化,道德说教之类的影响,还是造成了高考作文的理解及操作偏差,对部分命题者是,对教师、学生和家长更是。
    北京四中高级教师连中国表示,“一个希望始终在我的体内蓬勃地生长着,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避免对政治提法和热点社会问题的简单琢磨与符号化诠释,这是高考作文命题不断走向成熟与科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近几年,在“松绑”与说真话上,高考作文在命题与阅卷环节已经在不断闪现勇气。
    2011年北京卷就被专家评价为打开了一个“此前既定的不容讨论的话题”。题目是就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话题展开,材料中除了有正面意见,还提供了负面意见,“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这就将体育赛事从国家荣誉这一单一化的关联范畴中剥离出来,给了考生更大的个性化的发挥空间。
    作文教育专家罗珠彪举例说,2002年高考作文是《心灵的选择》,有一篇满分作文选取的角度是“潘金莲独坐闺房的选择”,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选择武大郎可以过上小市民化的生活,过着幸福安稳的小日子,却会失去有情调的生活;选择西门庆可以过上情投意合,有浪漫情调的生活,可是却要冒着失去女性名节,甚至是生命的危险。是选择武大郎还是西门庆呢?这个大胆的立意,看似风险,却在考试中完胜。


思辨中难找“自我”

    在近十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思辨性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比如,2011年天津卷,要求“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2008年湖南卷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山东卷《春来草自青》;2005年重庆卷《自嘲》、天津的《留给明天》、江西的《脸》,2003年上海卷的《杂》等,都是这样的思辨命题。
    培养思辨能力本是好事,但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围绕“思辨”的种种误区又开始出现。狂背典故事迹,堆砌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材料,再配以华美的文字,学生们以此法屡试不爽。
    如何在“思辨”中加入孩子们真正的生活状态和味道,如何体现孩子们的“自我”,成为横在通往写作理想彼岸的一道梁。
连中国表示,在实际的生活状况下,才能理解和发现一个孩子的生命质地优良。脱出别人的腔调,不靠所谓的“材料”来说话,是一个孩子有“真气”的表现。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希望越来越富于写作生机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写作中越是表现得文采好的学生,他的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越是严重。广大的学生在盲目地套用事例、追求文采,实则是被想得高分的欲望钳制思想,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缺失,意欲寻求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路径的表现。”浙江天台县平桥中学教师何丹丹在自己的论文中曾这样表述,在高考面前,我们还是应努力挣扎着发出我们心底那微弱的呐喊:请记住“我”!“从小没有自己话语权的作文培养必将导致成人后的人云亦云,缺失自我意识、自我思想。这样的人生必将是可怕的,这样的民族也必将是悲哀的。”
    其实,是否非要用思辨型题目的深奥和广大才能考查出学生,值得商榷。也有学者认为,在高度关注下,一些地方的高考作文命题进入了非要出得有“彩头”、有水准的误区。
    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十多年来一直参加北京市高考阅卷,他向本报记者举例说,2006年北京卷的作文命题是《北京的符号》,其实无所谓什么是、什么不是北京符号,关键是看考生如何看待、如何提出和如何演绎某种很平常的事物现象,并使其最终被读者认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相武认为,平凡普通的取材,更加有利于考生发挥出奇制胜和语言周旋的本领,鼓励独特性和日常性就是鼓励创新和创意。


思维原点被泛化

    在命题形式上,高考作文也经历了变革。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到近二十年主要以给材料作文、给范围自由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为主。尤其是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将话题作文推上了历史舞台,为高考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对于什么样的命题形式最有利于考查写作,至今仍有争论。
    据统计,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写作题目有18则,其中给标题的题目1则(天津),给话题的题目2则(江西、北京),给材料的题目15则,其中给情景材料的为11则。继2012年之后,给情景材料的写作命题再一次成为高考的主导。
    对于盛行的情景材料作文,王大绩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自2006年起,由考试中心首创,进而开始在全国范围高考中推广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但历经七年全国范围的尝试,“我们为此付出了七年写作阅卷无理的尴尬和写作教学失据的沉重代价”。
    其实,情景材料作文在高考中一直都存在,但因为其近七年来如此大规模、固执地集中出现,并被命名为“新型材料作文”,才让许多学者开始对它做两面性的重新考量。
    王大绩表示,情景材料命题源于“写作常识观”。这种封闭陈旧的观念认为,为了实现“给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的“新课标”要求,就要力图把题目的窗子做得宽阔点儿、漂亮点儿,于是就拓阔、再拓阔这个圈子,由给标题,到给话题,到给情景材料。其实,“拓阔圈子”的做法,反而泛化了写作思维的原点,模糊思维腾跃的踏板。
    这种被喻为“没有靶心的靶子”的命题形式,很快在高考阅卷中遭遇了尴尬。王大绩说,“众多立意原点,使得同样被‘写作常识观’的阅卷工作失去了方寸,纷争不断。怎么办?命题者就试图用‘选准角度’、‘选好角度’等模糊的写作要求来调控,而阅卷负责人则运用 ‘最佳立意’、‘擦边立意’等行政规定来强化掌控,平息纷争。”
    王大绩还表示,社会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点不应在题目,而在于学思维、思想、情感和语言,因此题目的清晰更为重要。

它山之石
美国大学入学作文试题及制度参考

    美国中学生要进入大学特别是优秀的大学也是要经过考试的,也要考作文。许多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交一至二篇开卷作文,普林斯顿大学要得多些,一共是四篇。在要求提交的作文中,绝大部分是命题或者规定内容或主题的作文。有些学校则不强求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任意交一篇即可。一般来说,越是好的学校,越重视作文的写作,排名越后的学校要求就越松。

    这里可以看看美国几所大学给入学申请者出的作文题:

普林斯顿大学作文题

●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的?
●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
●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美国西北大学作文题
●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