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梓豪:本土设计还在寻找灵魂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04 23:27:00

摘要:正在成长中的本土设计品牌,似乎显得有些过于着急,距离“拥有设计灵魂”的目标还有些远。
    80后设计师邱梓豪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此次“第一夫人”的魅力之行让广东的本土服装设计受到媒体关注,他也为之一振。“比受关注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人开始理解什么是中国的‘新一代设计师’。连我的爸妈也第一次明白,原来我们做的事情这么重要。”有观点认为,中国设计师有两个极端,特立独行的一派大多云集于北京、上海或杭州一带,而另一派是商业敏感度高,设计风格更贴近市场,大多集中在广东。邱梓豪的设计风格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短短两年,他设计的一些单品已经受到市场的肯定。然而,与大多数本土设计师一样,邱梓豪还只能算是个小心翼翼的探索者,他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设计要突破小众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真正属于中国的风格还没有出现,实现品牌化更是挑战重重。
    不复制欧美
    这些年,邱梓豪一直坚持以深圳这座城市为创作灵感,在自我经历中寻找创作元素。他最大的动力和快乐来自于此,最大的“痛苦”也来自于此。
    “中国设计师大多是海外留学回来,我们是带着西方的体系回来,要建立自己的服装体系有种天然的难度。”邱梓豪毕业于英国排名前三的服装设计学院,但他不愿简单复制欧美成熟品牌的风格,尤其是那些只适合在T台和重要场合穿着的衣服。当然,在秦砖汉瓦里找寻所谓的中国风,也不合邱梓豪的胃口,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更“接地气”,体现“当代国民的生活感与消费意识”。
    在深圳,新兴城市令人振奋的跃进,以及工业化带来的诸多矛盾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邱梓豪将这样的家乡变化捕捉进设计中,他大胆地运用了各种功能性的创意面料进行拼合,比如塑料、雨衣料,以及一些用垃圾布做的东西和各种编制的东西,以此来表现一个城市躁变的环境。而深圳的城市“活力”则通过一些运动元素加以体现。
    追忆上世纪80年代是邱梓豪的另一个重要功课。“那时的衣服颜色很绚丽,我的设计就是给和我同年龄的30多岁人士穿的,所以可以在年代服装基础上做颜色和面料的改造。”于是,千纸鹤、万花筒、油画、孩子的涂鸦都成为CommeLun去年畅销单品的主打元素,直到今年还有一些明星身着这些年代图案,生活范儿十足。
    “本地化的设计才能让人有共鸣,是我们触手可及的,而不是飘忽在纽约、伦敦,那只是别人的美,不是我们自己。”邱梓豪说,他希望自己的设计是有灵魂的。
    邱梓豪认为,正在成长中的本土设计品牌,似乎显得有些过于着急,不太善于坚持;再加上设计上处于较为“表面”的阶段,距离“拥有设计灵魂”的目标还有些远。
    邱梓豪的设计目前还只能卖给小众群体。“我的顾客大多是有海外背景,或是对外国奢侈品有过很多接触的,因为他们用过很多国外大牌,能辨别做工和手感。这些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个加工强国,设计理念正逐步显露。本土设计要想拓宽客户群,还需要中国消费者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比如大家现在爱国外名牌也是好事,只有更多地感受过,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什么是中西差异。”
    邱梓豪还坦言,在欧洲,小众品牌或是半奢侈品都发展得很好,但国内在设计品位和价值感上还没做到位,本土设计的市场拓展也因此受到制约。但好在目前本土设计的竞争并不是很大,“不像欧洲成熟市场,拼得太厉害。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新兴市场的氛围,没有谁对谁错,只看谁敢做。”
    资金是个大问题
    邱梓豪说,他是运气很好的人,在创建品牌之前,就“已经把最辛苦的那段挨过去了”。
    2005年邱梓豪回国时,LV等大牌才刚进入中国,中国人对于时尚和奢侈品的认知刚被打开;而对于本土设计,媒体鲜有关注,更没有如BNC这样的买手店来做支撑。他没有选择自立门户,而是进入鄂尔多斯深圳公司担任商业设计师,掌握了服装品牌运作的具体流程。而回国前,邱梓豪还在英国新式裁缝店担任过GremshamBlake的助理,而后又在伦敦设计师品牌AlistairCarr担任助理,对于剪裁技巧、模特运用以及商业设计有了系统实践。
    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有所积累后,邱梓豪于2011年才做起了独立设计师。此时,国内新兴的买手店逐步流行起来,到2012年甚至以20%以上的速度开始增长,期待本土品牌上位也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氛围。最关键的是,邱梓豪在大公司任职时,遇到了一拍即合的投资人,并找到了几个价值观一致的朋友共同创业。
    “在中国创立一个服装品牌,最大的挑战是团队组成和管理。目前我们核心团队就三个人,我自己管设计生产,另两人分别负责销售推广和行政财务。如果三个人全是设计师,肯定做不下去。”邱梓豪说,尽管“人和”,但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还是出现了。
    比如面料供应。新兴本土设计往往不是大批量生产,与国内外大品牌的起订量没法比,因此供应商的态度就有些不够认真,往往还会被提价,拉高了成本。“本土设计往往追求小而精,但供应商无视甚至是抹杀了我们的创意。”
    邱梓豪认为,在设计本身之外,本土品牌的最大桎梏依然是资金。上世纪90年代,盛行的做法是到海外注册一个异国品牌,然后回国打市场,这些品牌起步早,赚得了雄厚资金,但如今却因为模式问题开始没落了;而新生代设计师有想法,知晓新模式,却苦于没有资金。“如果大的龙头企业愿意对本土设计进行资助,通过收购等方式让设计品牌获得新血液,是最好不过了。但国内愿意这么尝试的大企业太少,他们在思维模式上有待突破。”
    为了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市场经验,邱梓豪的设计没有进入商场,目前只在工作室或者寄售店出售。他坦言,自己的市场敏锐度还不够,目前的渠道布局能让他更快知道单品的成败原因。在此之前,一些本土设计师已经无奈地将产品从一二线城市的大商场撤回,转而做小众店。
    “毕竟属于中国设计的历史还太短,要彻底打开一片天地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时间本身就是一件奢侈品。”邱梓豪说,对于需要客人来“迁就”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艺术还需要中国人慢慢玩味、慢慢消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