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观影成就《泰囧》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01 23:32:00

摘要:《泰囧》的商业模式其实并没有达到她的理想,更多的意义是给后续项目以启示。近日,陈祉希在本报独家专访时,讲述了她眼中的《泰囧》和电影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因为《泰囧》,陈祉希一跃而成中国最赚钱的制片人。从帮着徐铮重拾项目,到打造剧本、找光线影业融资、尝试新媒体营销,陈祉希按着她一贯的标准“做电影要很商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但之后的票房奇迹完全出乎了她的预料。陈祉希坦言,《泰囧》的商业模式其实并没有达到她的理想,更多的意义是给后续项目以启示。近日,陈祉希在本报独家专访时,讲述了她眼中的《泰囧》和电影业。
为观众释压
    《华夏时报》:当时投资《泰囧》是巧合还是早有谋划?
    陈祉希:在《泰囧》中,我有些天使投资人的意味。当时徐峥拿着这个项目去找投资,因为创作理念上与投资方有很大的分歧,两度夭折,徐峥最初创作的剧本就放在了原先那个公司。我们做《泰囧》时是从零开始的,我和徐峥都觉得把故事放在国外,能让人眼前一亮。2011年中秋节前,我和徐峥就带上了束焕和丁丁两位编剧到了泰国,一路考察、找灵感,一起创作剧本。可以说,这是推翻了以往投资方命题作文的操作模式,是先抓创作,拿出了一个好剧本,再去找钱。后来我拿着这个项目去找光线,得到了最大笔的融资。
    《华夏时报》:徐峥是第一次做导演,这个项目在当时看是有风险的。你为什么敢投?
    陈祉希:首先是基于我对第一部《人在囧途》品牌竞争力的信任。我注意到《人在囧途》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粗算了一下,如果这些网友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愿意买票看第二部,我们就已经赚钱了。而且,《泰囧》延续了《人在囧途》的风格,核心主体不变,是徐峥和王宝强,表演风格也不会变,这在预估市场时就会比较有根据。其次,我对于徐峥本人的能力十分认可,几年前和他一起演戏时我就觉得他是有导演才华的。
    《华夏时报》:票房这么高,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陈祉希:市场有这样的反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报复性的观影心态吧。现在,群体式的压抑感非常严重,大家觉得要生存在这个社会上,要面临无数的惶恐,不断奋斗似乎都无法赶上日益增长的物价和我们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社会现实与我们的内心向往产生了巨大的逆差,所以,《泰囧》起到了一个释放压力的作用,我称它是一部“释压”的片子。而且,2012年贺岁档的喜剧基本没有,冯导也没有做喜剧作品;我们还临时决定把《泰囧》的档期前移了一个星期,避免和《十二生肖》撞车。
    《华夏时报》:有运气的成分吗?
    陈祉希:运气的成分很大,夸张点说,12亿票房里有6亿是运气吧。
商业运作
有突破也有遗憾
    《华夏时报》:营销是电影运作的重要一环,《泰囧》有什么秘诀?
    陈祉希:这次的新媒体营销算是比较成功的。在《泰囧》拍摄时,我就通过朋友认识了VIVA的首席运营官,了解到这家企业在手机杂志领域很强势。起初我和徐峥他们说用这个方式推广,大家都没在意,也没时间想那么多,但后来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手机杂志很好地配合了影片宣传的节奏。比如《泰囧》上映前我们推了线上的映前刊;电影上映一周后,又根据片花、大纲、剧照进行了类似真人漫画的再创作,制作了一本静态电影杂志,有点像“小人书”。之所以选择新媒体做营销,是因为我觉得平时玩微博、玩手机的那些人,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力来看,就是《泰囧》的票房主体。
    《华夏时报》:泰国是主拍摄地,和泰国旅游局是什么合作模式?
    陈祉希:当时决定了要到泰国拍摄,我就去找泰国旅游局,他们给了在泰国吃住行的全程支持,由指定的旅行社帮忙安排一切事务,合算成现金价值大概有200万泰铢。在云南地区放映时,做了个推广活动,买票看《泰囧》送泰国旅游代金券。因为泰国旅游局对徐峥这些演员也没什么认知,合作模式就是最简单的那种。最近泰国旅游局跟我说,《泰囧》的主拍摄地之一清迈,游客已经爆满了,是往年同期的6倍,所有的旅游设施和东西都不够用。
    《华夏时报》:票房成功是不是代表《泰囧》摸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电影商业模式?
    陈祉希:我认为《泰囧》本身并不能称为是一个商业运作很成功的电影。比如植入广告这块,我觉得很遗憾,因为当时时间实在来不及了,没有很好地去运作。但这个影片可以引以为示,大家可以从它身上总结出一些成功的商业运作方法。我一直追求电影要有核心,有好故事和情怀,同时要很商业。
    《华夏时报》:有报道说《泰囧》要做下一部了,您怎么看待“囧系列”的未来?
    陈祉希:在国内要做成系列电影,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要保证接下来的每一部电影的品质都是这么好,维持稳定性很难。只有品质稳固,才能评估出下一部的票房,但我们的格局和好莱坞不一样。
    《华夏时报》:那你投资项目,有一套像好莱坞那样的评估系统吗?
    陈祉希:人家的电影工业已经100年了,而我们连工业可能还算不上。国内还没有完善的电影项目评估体系,我做项目更多的是看“这是不是一个好故事”,靠的是我对这个市场的认知度,是经验和直觉,我没有成熟的市场数据可采纳。
“囧”得是否
有情怀见仁见智
    《华夏时报》:国内喜剧的品质一直受到质疑,《泰囧》的艺术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陈祉希:《泰囧》本身是不可复制了,能复制的是类型化的喜剧电影。我很反感那种伪喜剧,那是隔靴搔痒的感觉。当初做《泰囧》剧本时就想着一定要保证它的纯喜剧色彩。
    《华夏时报》:有人说《泰囧》是三俗影片,对这种质疑你怎么看?
    陈祉希:这是见仁见智吧。之所以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是源于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这件事。有人说《泰囧》没有情怀,我绝对不能认同。徐朗(徐峥饰)的老婆最终原谅了他,那种夫妻温情难道不是情怀?王宝(王宝强饰)不停地“我妈说”,那种母子温情,还有影片最后他看到范冰冰,实现了下自己怀揣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这样的感动之笔难道没有情怀?但如果你就是认为那是一个美女出来炫耀一番,是媚俗,那也没有办法,你不是一种很阳光的视角。如果有否定,我希望看到的是有充分论据的否定,有质量的否定。
    《华夏时报》:很多人都跟进要做“囧”题材的喜剧,你接下来选项目是不是也会青睐此类题材?
    陈祉希:作为制片人,我对题材和类型没有偏好,我要判断的是导演,导演对于影片的重要性是最大的,每个导演有自己不同的喜好和擅长。现在做项目越来越难了。一些导演来找我说剧本,我觉得有些看不懂他们,他们的故事太犀利、太另类了,缺乏普世价值观。说实话,在90后一代成为电影消费的主体时,真不知该拍什么样的电影给他们看,我正在尝试和他们对话。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