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突破政治上的作文
摘要:“一个16岁的小女孩带了一尊佛去西藏,最后自己成了佛。”这是梅帅元对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的概括。
“一个16岁的小女孩带了一尊佛去西藏,最后自己成了佛。”这是梅帅元对《文成公主》的概括。这部大型史诗音乐剧在北京首演后,成为当下国内演出界最热门的话题。有评论认为,《文成公主》创下了国家大剧院建成以来的几个“之最”:灯光舞美最复杂、演员服饰最华贵、表演场面最壮观、谢幕时间最长久。作为该剧编剧、总导演、艺术总监,梅帅元没有将《文成公主》作为一个常规的命题作文来完成,而是在这个政治历史题材上看到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将文人的终极关怀融入其中。本报采访了这位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山水文化机构董事长,他分析了《文成公主》的精神内核。
将诸多哲学概念赋予一个女人
《华夏时报》:《文成公主》是关乎藏汉关系的大剧,这样的题材创作很容易被各种框框束缚,你如何保持剧目艺术上的独立性?
梅帅元:这虽然是个有政治意味的命题作文,但我认为《文成公主》蕴含着更大的命题。这部剧选取了史实中的一段,文成公主携带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从长安出发,踏上漫漫征途,历尽艰难险阻,3年后终于和松赞干布相会。我们从文学角度考量,表现了“故乡”、“行走”、“远方”这些哲学概念;你想,当这些哲学命题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就更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她吟唱“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乡”;当征途漫漫、风雪袭来时,她意识到“走不到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当进藏决心逐步坚定时,她唱出了“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有天堂”。通过文成公主对于“远方”、“故乡”这些概念的不断提炼,不断提升,最终传达出本剧的灵魂。
《华夏时报》:“文成公主”这个题材很多艺术作品都有过诠释,怎么避免雷同?
梅帅元:其实没有人知道当时文成公主是怎么想的,今天所有的作品说白了都是我们怎么想的。这次我们换了个思维角度,不是从汉族人的角度看文成公主,而是从藏族人的角度看。在情节中融入了一些藏族文化意味的传说,比如使臣带来的传情蜜蜂,在几百个姑娘中认出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大唐与吐蕃交界处,砸了亲人送的宝镜,表明了进藏决心,思乡之泪成了一条倒淌河。我们还把人物放在了佛的概念里,依照佛的逻辑,就可以在更为自由的空间中走进公主的内心。对于“和亲”这个历史现象,后人总有争论,不管当初文成公主去西藏的理由是什么,她用3年的时间走到了,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而且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文化,大力弘扬佛法,最终被藏族人民尊为“绿度母”。怎么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一直喜欢理想主义的创作,但这却是我们现在的剧作缺失。
《华夏时报》:有人说这部剧里看不到戏剧冲突?
梅帅元:《文成公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但为什么看了剧的观众有震动、有感动,这应该是剧中人物的崇高和我们内心的平庸形成的巨大冲突。我们要表达的是人类终极关怀,而非“和亲”那么简单。这其中有个象征性的线索,就是不断走,行走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不断向前走,不断看到美好的东西。所以剧中所有的演员总是会有一个抬头“望”的动作,有许多东西是人类共同遥望的。当然,每个人对于这部作品可以做不同纬度的理解。政府层面看到的是民族和谐的意义,文学家、艺术家从中享受的是更大的创作空间。空间跨度是从平原到高原,时间跨度可以从现在到1300年前,这种悠远与高原的感觉十分贴切。《文成公主》抒发的是大情怀,自然山水、人类情感和哲学相融合的境界。
《华夏时报》:你的创作团队说这次的创新不是浅层、花哨的,怎么理解?
梅帅元:除了刚才谈到的创作理念,在艺术形式上也是一次突破。起初这部作品很难做一个定位,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其实这次是跨界,非传统格式的创作。说是突破也好,违规也好,我认为只要好看就行。如果用西方音乐剧的格式来做,不符合西藏当地情况,于是我们在歌剧和音乐剧之间找到一条道路。这次300多位演员中藏汉演员各占一半,而且汉人角色一定用汉族演员,藏人角色一定用藏族演员,这样的联袂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实景演出讲求融于自然
《华夏时报》:《文成公主》2013年将在拉萨做实景版,与剧场版有哪些不同?
梅帅元:会有更多原生态的元素加入,比如当地的牧民演员,真的马、牦牛都会上台,雪山、河流是背景,对面就是布达拉宫。甚至松赞干布统一大业的战争元素也会体现。
《华夏时报》:国内知名的实景演出都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相连,《文成公主》在艺术成功之外如何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
梅帅元:此次在京的首演其实只是这部剧商业计划的一环,接下来将进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巡演以及国际巡演,每到一个城市就会考虑建一个旗舰店,有上百种剧目衍生品,比如剧中的佛车,可以做成金银、琉璃的,还有公主的服饰和器具等。明年在拉萨将做驻地的大型实景演出后,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西藏旅游产品零散的状态。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带了100多个汉族工匠,这些保留下来的手工工艺制成的产品、宗教用品将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售卖,演出也会在其中。
《华夏时报》:实景演出是个很时髦的艺术形式,现在很多地方都想做,你作为创始人,如何看这种炙热现象?
梅帅元:业界对这个还没有理论界定,目前的态度应该是先促进其发展。我个人觉得实景演出要有几个原则,必须是真山真水真人真文化,这也是美学定位。实景演出诞生于中国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寄情山水,都是与自然勾连的。在实景演出中,很讲究人和自然的比例,在这里面,人不能夸张、不张扬自我,而是融于自然,如果有太多人为痕迹就不能称为是实景演出。比如在实景中唱山歌,从这山对着那山唱的感觉和在搭建的舞台与剧场里是完全不一样的。要突出文化本身与本地环境的天然渊源。目前国内真正意义的实景演出没有几部。
将诸多哲学概念赋予一个女人
《华夏时报》:《文成公主》是关乎藏汉关系的大剧,这样的题材创作很容易被各种框框束缚,你如何保持剧目艺术上的独立性?
梅帅元:这虽然是个有政治意味的命题作文,但我认为《文成公主》蕴含着更大的命题。这部剧选取了史实中的一段,文成公主携带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从长安出发,踏上漫漫征途,历尽艰难险阻,3年后终于和松赞干布相会。我们从文学角度考量,表现了“故乡”、“行走”、“远方”这些哲学概念;你想,当这些哲学命题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就更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她吟唱“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乡”;当征途漫漫、风雪袭来时,她意识到“走不到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当进藏决心逐步坚定时,她唱出了“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有天堂”。通过文成公主对于“远方”、“故乡”这些概念的不断提炼,不断提升,最终传达出本剧的灵魂。
《华夏时报》:“文成公主”这个题材很多艺术作品都有过诠释,怎么避免雷同?
梅帅元:其实没有人知道当时文成公主是怎么想的,今天所有的作品说白了都是我们怎么想的。这次我们换了个思维角度,不是从汉族人的角度看文成公主,而是从藏族人的角度看。在情节中融入了一些藏族文化意味的传说,比如使臣带来的传情蜜蜂,在几百个姑娘中认出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大唐与吐蕃交界处,砸了亲人送的宝镜,表明了进藏决心,思乡之泪成了一条倒淌河。我们还把人物放在了佛的概念里,依照佛的逻辑,就可以在更为自由的空间中走进公主的内心。对于“和亲”这个历史现象,后人总有争论,不管当初文成公主去西藏的理由是什么,她用3年的时间走到了,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而且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文化,大力弘扬佛法,最终被藏族人民尊为“绿度母”。怎么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一直喜欢理想主义的创作,但这却是我们现在的剧作缺失。
《华夏时报》:有人说这部剧里看不到戏剧冲突?
梅帅元:《文成公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但为什么看了剧的观众有震动、有感动,这应该是剧中人物的崇高和我们内心的平庸形成的巨大冲突。我们要表达的是人类终极关怀,而非“和亲”那么简单。这其中有个象征性的线索,就是不断走,行走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不断向前走,不断看到美好的东西。所以剧中所有的演员总是会有一个抬头“望”的动作,有许多东西是人类共同遥望的。当然,每个人对于这部作品可以做不同纬度的理解。政府层面看到的是民族和谐的意义,文学家、艺术家从中享受的是更大的创作空间。空间跨度是从平原到高原,时间跨度可以从现在到1300年前,这种悠远与高原的感觉十分贴切。《文成公主》抒发的是大情怀,自然山水、人类情感和哲学相融合的境界。
《华夏时报》:你的创作团队说这次的创新不是浅层、花哨的,怎么理解?
梅帅元:除了刚才谈到的创作理念,在艺术形式上也是一次突破。起初这部作品很难做一个定位,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其实这次是跨界,非传统格式的创作。说是突破也好,违规也好,我认为只要好看就行。如果用西方音乐剧的格式来做,不符合西藏当地情况,于是我们在歌剧和音乐剧之间找到一条道路。这次300多位演员中藏汉演员各占一半,而且汉人角色一定用汉族演员,藏人角色一定用藏族演员,这样的联袂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实景演出讲求融于自然
《华夏时报》:《文成公主》2013年将在拉萨做实景版,与剧场版有哪些不同?
梅帅元:会有更多原生态的元素加入,比如当地的牧民演员,真的马、牦牛都会上台,雪山、河流是背景,对面就是布达拉宫。甚至松赞干布统一大业的战争元素也会体现。
《华夏时报》:国内知名的实景演出都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相连,《文成公主》在艺术成功之外如何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
梅帅元:此次在京的首演其实只是这部剧商业计划的一环,接下来将进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巡演以及国际巡演,每到一个城市就会考虑建一个旗舰店,有上百种剧目衍生品,比如剧中的佛车,可以做成金银、琉璃的,还有公主的服饰和器具等。明年在拉萨将做驻地的大型实景演出后,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西藏旅游产品零散的状态。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带了100多个汉族工匠,这些保留下来的手工工艺制成的产品、宗教用品将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售卖,演出也会在其中。
《华夏时报》:实景演出是个很时髦的艺术形式,现在很多地方都想做,你作为创始人,如何看这种炙热现象?
梅帅元:业界对这个还没有理论界定,目前的态度应该是先促进其发展。我个人觉得实景演出要有几个原则,必须是真山真水真人真文化,这也是美学定位。实景演出诞生于中国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寄情山水,都是与自然勾连的。在实景演出中,很讲究人和自然的比例,在这里面,人不能夸张、不张扬自我,而是融于自然,如果有太多人为痕迹就不能称为是实景演出。比如在实景中唱山歌,从这山对着那山唱的感觉和在搭建的舞台与剧场里是完全不一样的。要突出文化本身与本地环境的天然渊源。目前国内真正意义的实景演出没有几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