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的文学故乡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4 23:20:00

摘要:美人鱼以及荷马、《奥德赛》、奥德修斯和尤利西斯等的世界观与当下的我们形成了隔阂。

美人鱼的文学故乡

    美人鱼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是古巴比伦人崇拜的海神艾雅,人们认为他教授了艺术与科学知识。具有固定形象与特性的美人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宗教中,它是海神的化身,海神波塞冬早期常被描述为半人半鱼的“美男鱼”,海洋女神忒提斯有时以衣饰华丽,鱼尾镶嵌宝石、牡蛎等物的美人鱼形象出现,和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形象已极其相近了。
    英雄战胜美人鱼案例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道,希腊神话中有两位英雄战胜了美人鱼的诱惑——他俩是奥德修斯和尤利西斯。
    奥德修斯远征特洛伊后航海回家,途经喀耳刻岛,听说岛上有三位塞壬海妖,人首鱼身,她们用迷人的歌声诱惑航海者,然后将他们吞吃。
    于是,奥德修斯听从了女巫喀耳刻的建议,用蜡封住了同伴的耳朵,同时吩咐同伴们将他自己绑在桅杆上。一旦奥德修斯恳求同伴们为他解绳索,他们反而将他捆得更牢。这样,奥德修斯便成了唯一一位听到过美人鱼的歌声而又幸存下来的航海者。
    色雷斯的诗人、歌手尤利西斯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之子,尤利西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瞬间俯首贴耳。伊阿宋取金羊毛时,正是靠着尤利西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
    在归途中,阿尔戈号还有伊阿宋和爱人美狄亚,他们经过塞壬的领地,塞壬迷人的歌声,连英雄们也都心醉神驰,桨摇得越来越慢,阿尔戈号随风飘荡。此时,尤利西斯挺身而出,演奏起七弦竖琴,一曲英雄赞歌划破了云霄,塞壬们的魔歌被压了下去。英雄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大家奋力划水,阿尔戈号似离弦之箭离开了塞壬岛。
    美人鱼歌唱的是爱情
    塞壬是河神埃克罗厄斯的女儿,本是无忧无虑的女神,但由于在与缪斯的音乐比赛中落败,被缪斯拔去翅膀,从此再也无法飞翔。得意洋洋的缪斯还用塞壬美丽的翅膀为自己编扎了一顶王冠,作为胜利的标志。失去翅膀后的塞壬只好在海岸线附近游弋,有时进入水中,变幻成美人鱼,用自己的音乐天赋吸引过往的水手。
    那么,拥有美丽歌喉的塞壬唱的究竟是什么?荷马史诗《奥德赛》告诉我们:
    来呀,我们的英雄,荣耀的希腊人,  
    请停下来,倾听我们的歌声!  
    塞壬女仙完全知道在特洛伊的原野,  
    神祇使双方的英雄备尝生活的艰辛。  
    我们的睿智如普照天下的日月,  
    深知人间发生的战争与爱情。
    这里,“塞壬的歌谣”是明朗而充满主旋律的,她们美丽高傲,从不顺从,但会爱上没有被她们歌声所迷惑而失去自我的人。这些美人鱼唱的其实是爱情。
    塞壬三姐妹中的老大帕耳塞洛珀深深地爱慕着奥德修斯,当他的船远去,她就因绝望而投海自尽了。
    从此角度去看,美丽的塞壬不仅仅只有凶残、乖戾的一面,在她们悲伤的身世和经历背后,有深情、有忧伤,只是常人无法了解及真正意义爱上她们而已。
    海涅爱上了美人鱼
    脱离了强大的地中海沿岸希腊神话范畴,美人鱼在欧洲文化中的另一个版本是莱茵河神的女儿、绝色的金发美人鱼洛蕾莱。
    莱茵河右岸有一块高132米的名为洛蕾莱的岩石,该美人鱼有举世无双的美妙歌喉,喜欢坐在岩石上唱歌,诱使船只撞上礁石。妹妹奥纳莫德尔则在水底守候游泳的人。发现意中人就把他拉到水底,如果这个男人不爱她的话,就被她淹死。
    海涅写了《洛蕾莱》一诗:
    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伤,
    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淌,
    落日的余晖照在礁石。
    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黄金的首饰闪烁,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还唱着一支歌曲,
    这歌曲的声调,充满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只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洛蕾莱用她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
    海涅重新塑造了这位凭歌声颠倒众生的女妖形象,你可以因她而死,却不会对她有丝毫埋怨,在这样的美面前都不肯驻足沉迷,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博尔赫斯考证过美人鱼
    博尔赫斯显然是一个学究式的诗人,年近六旬即双目失明。1955年,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这样,他可以肆无忌惮地爱他心目中的女人。在一首诗《布宜诺斯艾利斯神秘的建立》中,甚至这样描述:
    就是沿着这条沉睡而混浊的河
    开来了船舶,建立了我的故乡。
    ……
    肯定有一千人,又有千万个人
    渡过了一片宽达五个月亮的大海而来,
    邻里仍然是塞壬和海怪的居所。
    是让罗盘发疯的磁石的居所。
    狂想的诗人竟然将故乡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的建立与塞壬扯在一起。
    7岁时,博尔赫斯用英文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从那时起,他爱上了美人鱼塞壬——这个高烧终生未退。
    他写道:“塞壬的形象随时光变迁而不断改变。她们的第一个记录者——荷马,在《奥德赛》第十二卷中,并未告诉我们她们面貌如何。奥德修斯说,她们是披着淡红羽毛,长着少女容颜的飞鸟;罗德岛的普里尼斯认为她们上半身是女人而下半身却是海鸟;西班牙剧作家莫里纳则声称,在某些文章上亦如此,塞壬是半女人半鱼类。关于她们的本性也不乏争议。兰普利埃尔在他的《古典大辞书》里称她们为女仙;基拉什却说她们是怪物,而格利马更目之为魔鬼。”
    塞壬居住在西边的小岛上,靠近女巫喀耳刻的岛,但她们之中有一个叫帕耳塞洛珀的,其遗体却被海浪冲上了坎帕尼亚的海滩。她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现在称为那不勒斯的著名城市。地理学者斯屈波看到了她的坟墓,还亲眼目睹为纪念她而定期举行的比赛。
    奥德修斯叙述说,塞壬勾引水手并致他们发生海难,他为了在听到她们的歌声之后仍能活下来,用蜡塞住了他手下那些水手的耳朵,并把自己捆在桅杆上。塞壬为了诱惑他,许诺给予他这世上万物的知识。
    神话学者阿波罗多勒斯在他的书中记录下的一则传说谈道,尤利西斯在阿尔戈号上唱得比塞壬还要婉转动听,后者因此纷纷自己跳入海中变成顽石。她们的宿命是无论何时,只要咒语失灵就只有一死。斯芬克司,也在它的谜语被解答后自己从悬崖跳下。在六世纪,威尔士北部捉到了一个塞壬并对她施行了洗礼,某些旧的日历也将她的名字改为莫根,列入圣人之列。
    1403年,另一个塞壬钻过了防波堤的裂缝,在哈勒姆一直生活到死去那天。无人明白她说什么,但她学会了纺织,并敬仰十字,仿佛这是天生的习惯。一位16世纪的编年史作者争论说,因她懂得如何纺织,故她非鱼;因她可以生活于水,故她又非女人。英国语言对传统的塞壬和长着鱼尾的美人鱼做了区分。这后一个形象的出台也许是受了屈艾顿的影响。在波塞冬的宫廷中,屈艾顿是地位较低的半人半鱼海神。柏拉图的《理想国》第十卷中提道,八位塞壬掌控了八个同心天堂的旋转。
    塞壬:一种假想的海生动物。我们在一本直率得有些粗暴的辞典里读到这么一句。
    卡夫卡怀疑奥德修斯传说
    美人鱼的故事在世界上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1917年卡夫卡的《塞壬的沉默》却是反荷马史诗的:
    奥德修斯对那点儿蜡和那捆铁链深信不疑,为自己的小计谋洋洋得意,驾船向塞壬驶去。
    然而塞壬还有比歌声更为可怕的武器,这就是她们的沉默。就算能够逃过她们的歌声,但绝对逃不过她们的沉默,虽然还没发生过这样的事,但却可以想象出来。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她们的那种感觉,由此而产生的藐视一切的自豪,世俗之人谁也经不住她们的诱惑。当奥德修斯驶来时,威力无比的女歌手们其实并未唱歌,可能她们认为只有沉默才能制服这个对手,也可能是看到唯独想着蜡和铁链的奥德修斯脸上洋溢的喜悦,使她们忘记了所有的歌。
     可她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漂亮,展肢舒腰,翩翩旋转,散开令人生畏的头发任其在风中飘舞,把她们的钩爪抓在山岩上。她们不愿再诱惑人,她们只是想多看看奥德修斯那双大眼睛的反光。
    卡夫卡将经典神话完全消解了。
    在荷马史诗中,这个故事并非由诗人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采用主人公说故事的手法,由奥德修斯对法雅西亚国王等娓娓道来,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奥德修斯的亲身经历,只有他一个人既听到了塞壬的歌声,又成功地逃离了她们的魔爪。他是塞壬的歌声的唯一证人。
    卡夫卡是怀疑奥德修斯性格的人。他不相信英雄事迹,这正是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文学本质上的区别。
    德彪西爱恋海妖
    近代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德彪西则用音乐《海妖》来爱恋他的美人鱼。
    这部完成于1899年的《夜曲》由“云”、“节日”和“海妖”组成,体现了三种自然的现象,其中“云”几近于灰白色调图解天空的幻觉,“节日”展示了清晰而诱人的节奏和明确的线条,而“海妖”,则是用音色、和声与音型构成的斑点的装饰变化。
    第三乐章“海妖”开始是一幅以竖琴为主的平静的海景图。在水波中,渗透一种奇妙音响。这种音响,柔和清纯,悠远融情,不是弦乐,也不是管乐,而是人声。为了表现海妖的歌声,德彪西在管弦乐中加入八个女中音和八个女高音,用无词的“啊”声,融化在配器的多彩色调中。
    海浪在弦乐组发出震颤的音响,在管乐组迸起斑斓的波花。月光下的大海银辉烁烁,在竖琴泛音中闪动。突然,女妖唱出奇异的歌声,召唤着海上的航船。艳媚的女高音唱出一支新的旋律,音调平淡,但节奏丰富;接着女中音用沉郁的嗓音唱下去。
    很快,海妖的歌声与大海的浪声交融,弦乐半音上行腾起一片水花。接着,管弦与人声骤然发出强烈的齐奏。转瞬之间,又沉寂下来。仿佛海妖已将船只诱入水底世界。
    稀疏的管弦乐总谱上,留下静谧的空间。刹那间又布满缤纷的音符。飘飞的音符从作曲家笔下铺向月光辉耀的大海。海浪与歌声唤起人们对海妖的回忆。
    结尾,弦乐拉出波平如镜的长音,木管与竖琴轻漾细波,竖琴的泛音闪出烁烁银辉。在晶莹剔透的水的世界,袅然飘逝的人声,轻轻放去海中仙女的妖冶身影。
    听了《海妖》,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罗曼·罗兰称德彪西是一位“伟大的梦境画家”,而米兰·昆德拉则说:“德彪西想把我们迷住,而不是让我们感动。”
    哥伦布用情妇名字命名美人鱼
    1492年,哥伦布这样描述曾在加勒比海看见的美人鱼: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湾里,我看见了三只塞壬,但她们远没有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描述的那么美丽。
    之前,哥伦布对美人鱼这一神秘而又美丽的传说充满神往,并且满怀希望地用自己心爱的情妇的名字“安娜”来给她命名。直到这次水手们捕捉到了一只海牛,并且告诉他这东西就是他一直想见到的美人鱼时,哥伦布的梦被打碎了。
    其实这可解释,实用主义者哥伦布是缺乏想象力与人文关怀的,因此,他与美人鱼之间也不会擦出任何火花——他就是卡夫卡所言的那类“世俗之人”——经不住她们的诱惑,必葬身于海妖歌声里的水手,塞壬不会为他而显出她们的真貌。
    而在同样是冒险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里,描述了主人公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鹦鹉螺”号的瞭望台上发现了美人鱼在红海游泳。
    这个灵感来自博亚船长在1861年讲述的故事。他在船上的瞭望台发现一只巨大无比的漂浮生物,无论是捕鲸用的大鱼叉还是枪击,人们都无法伤害它。最后当人们用绳索将它拖上甲板时,它身体裂开,大部分残骸消失在深海中。
    是的,神话在渐渐退出我们世界,因为这个物质而高速的世界越来越现实了,这样的空间难以容纳类似美人鱼这样的精神产物。而更重要的,美人鱼以及荷马、《奥德赛》、奥德修斯和尤利西斯等的世界观与当下的我们形成了隔阂,这令人哀伤。
    (作者系诗人、戏剧评论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