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成为美学产品 文学名著里的婚恋与程序员之死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21 17:08:49

摘要:这个社会一直存在着不平等的婚姻,然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或者还有平等的爱情。在当下的中国,大都市里,传统价值观几乎被消解之后,这样的假设显然有点杞人忧天——今天直至未来,婚姻、爱、性和生育已经呈现出互相独立化的新形态。

当婚姻成为美学产品   文学名著里的婚恋与程序员之死



话剧《红与黑》


■周江林

日前,程序员苏享茂通过世纪佳缘相亲结识其前妻翟某,翟某隐瞒婚史,并在婚后对苏享茂进行“勒索”,苏享茂无奈之下选择自杀。

程序员之死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各种病状,通过包装粉墨登场:外貌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筹码,爱情可以作为跻身更高阶层的手段,骗婚这种情感阴谋由团体操作形成一条龙产业链……然而,种种人性的幽暗被揭示,除了要避免善良的人落入圈套,更要让我们回看自己的内心——实用主义式的追求无止境欲望,最终带来的是“爱与婚姻”的人间地狱狂风。

婚姻若非天堂,

即是地狱

爱情原本是美好之事,一旦介入婚姻,问题就出现了,处理不好人生就会崩盘。

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爱人的不被爱,被爱的不爱人;爱人而又被爱,迟早总要分开。”假如你像他一样是个伤感的男人,还具有辩证主义目光,你就能够洞察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才引出人生种种悲剧。

婚姻使得人高度社会化,成为社会人,捆绑到社会人际的利益网络上。千百年来,年轻一代都是利用婚姻来继承父辈的社会财富,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因而,靠婚姻改变命运,跻入更高阶层,还有靠骗婚分财产的生活者大有人在。

而在社会层面上,价值观念,世态风情,加上媒体舆论一直在灌输“灰姑娘翻身记”,于连又红又黑爱情事迹……更有那么多电视节目、书籍传播诸如“如何嫁入豪门”主题,这样的趋势,到了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已经在挑战现代婚姻制度——人的奢侈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给婚姻增加附加值,从而使得婚姻从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学制度进化成个性化的、能够致富的、并带有美学意义的产品。当婚姻成为产品时,什么事不能发生?

婚姻致富打着“爱情”或“改变个人命运”标签的事例,自古至今见怪不怪。我想问安娜·卡列尼娜,你姑妈安排下嫁给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难道可以用少不经事搪塞过去,当更优秀人选沃伦斯基出现的出轨才可以称为爱情吗?

德伯家的苔丝姑娘去纨绔子弟亚雷家攀亲,难道仅仅为谋生,当亚雷对她表示真情时,爱情之火与仇恨之火同时燃起,她对这个夺取自己贞操的人所代表的家族就没动过一点心吗?

风尘女子茶花女玛格丽特与阿芒相爱,当她被资助人断绝了经济来源,又遭受阿芒父亲威逼后,她又投入瓦尔维勒男爵怀抱,典当出去的金银首饰才能赎回。如果不是阿芒年轻英俊和富有,她会以死换爱吗?

爱玛具有生机勃勃、率直、诗意的个性,然后她堕落了。司汤达这样定性《包法利夫人》。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满足奢侈的生活,爱玛接受商人勒合引诱,掉进了以爱情为幌子互相欺骗的游戏中,最后因负债累累,暴死街头。问题是,一个不断追求浪漫的女性可以掩盖她的欺骗性吗?

再说《玩偶之家》中,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她的独立人格,结论是“这是一场不平等的婚姻”,娜拉真的这么恨自己从前的美好生活吗?显然这是一部传达观念的作品。

造成爱情与婚姻强烈冲突的种子,是你自己种下的,你复杂的人心是因,当有外来因素(爱情是其一)出现时,你就被唤醒,事件失控酿成悲剧就是果。因果关系就是辩证主义者看世界的方法。

于连:

打着“爱”的幌子的骗婚青年

《红与黑》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是于连的出生定位,连深爱于连的德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也担忧他的出生。爱出于本心,是高尚的平等,一旦不平等的人们要结婚,而婚姻的社会属性则是必须要考虑它的现实。这意味着爱情与婚姻并非在同一轨道上,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我们看到的于连就要打破这个界限,打破不同阶层之间的藩篱,如德雷纳尔夫人所说,“他没有尊贵的出身,便努力让自己的心变得尊贵”,这正是感动了我们的无畏的青春(但凡伟大作品与人物都有这种反世俗反等级的使命)。

司汤达是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的?我不信这样的说法。于连是一个极度复杂和矛盾的人,一个天才和精神分裂者:冷静,甚至冷酷,又易冲动、任性:为进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其爱情明显带有功利性,借女人上位。这是现实的于连(我相信在当下中国,很多人是从此角度迷恋于连的),另一半于连则像哲学家经常思考人生和社会。

于连一共有两场功利性爱情——“头脑的爱情”,一进入市长家做家教时爱上了市长夫人德雷纳尔,以占有市长夫人来报复社会对自己的轻蔑,他做到了;二利用伯爵女儿玛蒂尔德小姐作为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他也做到了。这个无畏的青年人,以哲学家的头脑,以诗人的行动重重打击了世俗社会及不平等的阶层界限。

然后,回到秩序社会和法制社会,以道德体系来判断,显然于连是一位对目标不择手段,以爱情为名义的骗婚青年。并非说他不爱德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而是他的爱不纯洁——他在乎的是男人的自尊、金钱与荣誉,对这些的向往不断激起他内心的负面因子,他甚至坚信“只有让敌人害怕,敌人才会服从于我”。

玩弄了爱就会遭受爱的还击——为躲避德雷纳尔夫人疯狂之爱,于连开枪打伤了她,因爱生恨的女人举报了他,23岁的于连被送上了断头台。

“不做恶,不助恶”要切记。

不平等的婚姻社会是否

还有平等的爱?

《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话是,“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是19世纪初英国乡镇的世态人情,200年过去了,在千禧一代成长为青年的中国,他们依旧信“这条真理”,遵循婚姻让社会学财富稳定的坐标系,只不过背景转为都市。

小说描写单身贵族达西(代表着“傲慢”)与农场主女儿、二小姐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富裕的单身贵族北宾利与贤淑的大小姐姬安,生活放荡的青军军官威肯与轻浮的三小姐丽迪娅之间的感情纠葛,强调经济利益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

按今天标准,达西偏向于钻石王老五,其性格内向、孤僻高傲,对伊丽莎白一开始不礼貌,伊丽莎白并不迎合达西,显示了其独立个性。也正是这一个性反引起了达西的爱慕之情。但他第一次求爱却遭到了拒绝。

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伊丽莎白自认比其母亲脱俗,但毕竟还是秉承了母亲的世俗观:“他会向我求婚吗?”在因对达西的误会而拒绝其求婚后,伊丽莎白陷入了迷茫中,当真相大白、误解消除后,她又是相当后悔的。

伊丽莎白去了达西的庄园,小说以她欣赏的角度大篇幅对庄园做了描写,伊丽莎白是出于爱,但谁又能说里面没有财富的因素?

如果换成既没才华又没前途的,但是善良的穷小子(譬如凤凰男)?我想,我们或许会爱他,但我们没有可能嫁给他。

这个社会一直存在着不平等的婚姻,然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或者还有平等的爱情。在当下的中国,大都市里,传统价值观几乎被消解之后,这样的假设显然有点杞人忧天——今天直至未来,婚姻、爱、性和生育已经呈现出互相独立化的新形态。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婚姻与爱”是各归各的事。世界已经不是简·奥斯丁能解释得了的(尽管她是她那个时代的天才)。

假如,中国程序员来到《傲慢与偏见》的世界里,他会遭遇柏纳特家生性轻浮的三女儿丽迪娅。她是外貌协会成员,与青军军官私奔后结婚,但威肯生活放荡、好赌博赖账。结束这段爱情自我作主的婚姻后,她彻底改变策略,钓上了相貌平平、情商偏低的中国程序员,最后逼得他只能再死一次。

(作者为《空中圣湖》主编、诗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