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寿险上半年保费成绩单出炉8家欢喜10家忧

作者:高和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02 14:23:01

摘要:这份数据显示,在计入统计的57家保险公司中,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都出现负增长的公司有10家,此外,还有8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喜,同比增速超过了10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高和平 北京报道

   一份上半年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的统计数据,让保险公司暗自较劲的排名情况一目了然。
    这份数据显示,在计入统计的57家保险公司中,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都出现负增长的公司有10家,此外,还有8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喜,同比增速超过了100%。
8家标保增速超过100%
    根据保监会8月29日发布的《关于2011年上半年寿险业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数据的通报》,对于险企来说,确实是有的欢喜有的忧。
    记者梳理数据后发现,有8家保险公司的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同比增速都超过了100%。其中,中邮人寿由于基数小,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同比增速都高达665.45%和641.49%,是增幅最大的一家。如果按照标准保费收入增速进行排名,新光海航次之,标准保费同比增长了615.07%,正德人寿为580.97%,位居第三。此外,百年人寿为240.54%、中美联泰大都会为218.04%、瑞泰人寿为208.17%、生命人寿为160.81%、天安人寿为149.58%。
    如果按照规模保费同比增速进行排名,百年人寿次之,规模保费增速为240.65%,第三位的瑞泰人寿,达到了199.51%,此外,天安人寿为163.59%、汇丰人寿为159.38%、中美联泰大都会为135.91%、生命人寿为122.60%、金盛人寿为122.13%、新光海航为110.76%。与标准保费大幅增速形成对比的是,正德人寿规模保费增速仅为53.70%。
    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是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两个不同衡量指标。
    所谓规模保费,是旧会计口径下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也就是投保人所交的实际保费金额;而标准保费的定义是,用规模保费乘以一个折标系数,折标系数根据险种以及交费年限各有不同,交费年限低则折标系数低,交费年限高则折标系数高。标准保费比规模保费更能客观地反映人身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或寿险行业的发展状况。
    “保监会公布各家保险公司以及各地区的规模保费和标准保费情况,就是为了敦促保险公司注重价值成长,关注内涵价值,调整保费结构。”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表示,用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这两个指标来考量一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不能说哪个指标更好一些。有的险企目标是先做规模,把规模保费拉上去,冲刺排名,之后再理顺结构,发展内涵价值,即多拿保费少赚利润,这是一种经营思路,简单理解就是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问题。有的险企更注重业务结构,主张先调整,再发展规模。其实,只要与企业发展相符,无所谓好与坏。寿险公司有60多家,各家的发展规划不同,难以一概而论。
10家出现负增长
    有喜就有忧。记者梳理后发现,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都出现负增长的公司有10家,分别是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华泰人寿、英大泰和人寿、海康人寿、中德安联和中法人寿,其中,中法人寿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的负增长都最为严重,分别为38.22%和69.95%。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告诉记者,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费增速放缓也未必是件坏事。
    在他看来,目前大的经济环境严峻,寿险公司的产品与财产险公司不同,多具有理财功能。理财产品卖得多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会加大,有中小保险公司的高管就曾向其透露,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希望放缓保费增速,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和盈利就可以了。毕竟保费规模过大,直接带给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压力,而各家保险公司股东结构不同,有的是以民营资本为主,有的是合资保险公司,一旦偿付能力下降,就会有融资的压力。而在大经济环境严峻的情况下,现金为王是多数选择。
    记者同时发现,保险第一梯队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三家公司中,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增幅最小,分别为2.02%与3.84%。太保人寿的标准保费增幅最高,同比增长超过12%,平安人寿的规模保费增长最快,达到了20.84%。
    上述不具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保险公司中的第一梯队,国寿、平安和太保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目标。以太保来说,不是一家纯市场化公司,但也不是一家纯的国有企业,更像是走中间路线,在寿险第一梯队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虽然从影响力来说,不如国寿、平安,但是符合监管要求,公司努力调整业务结构,在进行综合评定时,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价也是有益的。
寿险难财险好
    记者查阅了多家券商发布的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综合来看,今年寿险行业承保压力比较大。
    宏源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黄立军在分析报告中指出,进入下半年,保险公司的承保情况会更加不容乐观。由于中长期银行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保险产品缺乏吸引力;劳动力成本提升,保险公司增员困难;银保新规严重影响行业银保渠道规模保费,寿险行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兴业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张颖的观点也基本相同,其认为,年内寿险保费增发的颓势依然在延续,相比年初而言,银保新政的影响逐步趋淡,但宏观政策调控带来利率上升,对比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推出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而言,保险产品的收益率相形见绌,再加上个险渠道增员乏力,行业增长缺乏动力。
    而要想打破寿险业这样的僵局,保险公司必须在寿险产品和渠道创新上有所作为,在产品设计上针对客户风险特征推出差异化产品,在销售渠道方面加强创新,可以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让利于消费者,从而挖掘客户需求。
    与寿险业发展遭遇瓶颈不同,今年以来,财产险的发展势头却一直不错,尤其是非车险业务,保费规模与往年相比有大幅度的上升。
    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其中,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累计保费分别同比增长了35.9%和19.3%。
    郝演苏告诉记者:“财产险的发展主要与经济环境有关,尤其是在经济环境不好时,更注重考虑财产风险,财产险没有更多的理财业务,多是风险保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