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公募基金大刀阔斧改革,剑指市场痼疾

作者:耿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09 12:06:15

摘要:“这场改革的深层使命在于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5月8日,中欧基金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基金公司的收入报酬与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才能真正践行 “以投资者为本”,有效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助推居民财富稳健增长,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公募基金大刀阔斧改革,剑指市场痼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耿倩 上海报道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了25条改革措施,包括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守牢风险底线、强化监管执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等六方面。

中欧基金刘建平表示,这份凝聚行业共识的改革方案,通过30余次调研构建起系统性变革框架——从浮动费率机制创新到考核体系重构,从产品供给侧改革到合规生态强化,其底层逻辑始终锚定“投资者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

“这场改革的深层使命在于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5月8日,中欧基金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基金公司的收入报酬与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才能真正践行 “以投资者为本”,有效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助推居民财富稳健增长,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方案》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将投资者回报与基金业绩深度绑定。具体措施如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合理引导并调降部分产品的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等费用,稳步降低投资者成本。

其中,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是一大亮点。《方案》明确,证监会将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

这一创新性措施将有力规范投资行为,稳定市场预期。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通过为基金设立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可避免风格漂移,从而让投资者更准确评估基金表现。在中长期,市场投资风格有望更加稳健,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心也将越来越强,有利于吸引更多长期资金流入股市,为股票市场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虽然《方案》有助于促使基金管理人更努力地提升投资能力和业绩,增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任感,但挑战如影随形。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给出建议,要考虑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这将影响该机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和评估体系,确保业绩比较基准的合理性。还要防止基金管理人通过操纵业绩比较基准来达到某种目的。

另外,针对行业长期存在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顽疾,《方案》提出优化基金收费模式,建立浮动管理费制度。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适用差异化的管理费率,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的少收管理费,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则提升费率。

目标也已规划好:“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

同时,《方案》还在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上设立了诸多条款。具体措施如出台《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引导行业机构适时下调大规模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推动降低基金登记结算、指数授权使用、信息披露、审计及法律服务等相关固定费用。

在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看来,《方案》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资金流入;建立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有利于促进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激励其创造价值;降低投资者成本可以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长期发展。但他对《华夏时报》记者强调,管理费浮动机制实施难,需科学计算与考核,防过度冒险;业绩比较基准设定难,要兼顾市场与策略;行业利益协调难,需平衡各方,确保改革推进。

改革行业考核评价制度

在公募基金领域,“重规模,轻回报”一直是行业顽疾。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方案》强调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旨在纠正以往考核评价侧重产品规模排名、公司利润、短期业绩等不良现象。

《方案》提出,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基金投资收益指标应当涵盖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情况,前者包括基金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等指标,后者包括基金利润率、盈利投资者占比等指标。

基金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高管考核时,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考核时,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且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方案》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将投资者盈亏及占比、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权益类基金占比、投研能力评价情况等纳入基金公司评价指标体系。将三年以上中长期业绩、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投资行为稳定性、权益投资增长规模等指标的加分幅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前述指标占“服务投资者能力”的评分权重合计不低于80%。修订《公募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自律规则,构建以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为核心的评价评奖体系,杜绝以短期业绩排名为导向的不合理评价评奖活动。

将权益类基金占比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开创性举措。“突出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鼓励基金公司加大权益类基金的发行和管理力度,提高其在公募基金中的规模和占比,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支持。”代景霞称。

在薪酬管理上,《方案》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强化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的强制跟投比例与锁定期要求。

一方面,上述关于优化收费与考核机制的建设性举措,有助于引导长期投资。中欧基金明确,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变。这意味着,基金公司高管和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将直接挂钩投资者的实际回报,与投资者真正实现“共荣共损”。未来,只有能持续为多数投资者创造良好收益的基金经理,才能获得职业长久发展的通行证。

另一方面,这释放出行业回归业务本源的信号。代景霞认为,《方案》强调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应更加关注投资者的实际回报,回归业务本源,改变过去过于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利润的现象,真正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同时,强化风险控制、长周期考核、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等举措,能够使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时更加注重风险控制,避免为追求短期业绩而承担过高风险。

破解权益“占比低、规模降”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积极投资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基金、灵活配置混合基金)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规模呈现回落下降态势。天相投顾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规模自2022年二季度末达到5.43万亿元的峰值后,逐渐开始回落,并于2025年一季度收于3.45万亿元。近三年来,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了1.99万亿元,约为36.59%。

b89d68908f468154c8738d62d7016ed.png

图片来源:天相投顾评价中心

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也不大。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共计4517只,规模合计3.45万亿元,占同期全市场总规模31.81万亿元的10.83%。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案》从政策制度、产品创新、注册安排、评价机制等各个层面发力,旨在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占比。

在监管引导与制度端,《方案》提出,将在基金公司监管分类评价中,显著提升权益类基金相关指标权重,突出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制定公募基金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指引,更好满足公募基金加强风险管理、稳定投资行为、丰富投资策略等需求。

在权益类基金产品创新上,《方案》支持研究并推出更多与基金业绩挂钩、投资者回报绑定、鼓励长期持有的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大力发展各类场内外指数基金,持续丰富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导向的主题投资股票指数基金;研究创设专门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场外宽基指数基金试点产品。

在产品注册安排上,《方案》优化了股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注册机制。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和场外成熟宽基股票指数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对明确约定最低持股比例要求的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另外,《方案》提出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及占比、首发产品保有规模及占比、投资者盈亏与持有期限、定投业务规模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基金销售机构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保有投资者盈亏情况的考核权重。

为何权益类基金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导向?

代景霞认为,权益类资产在长期中通常能提供较高的回报,有助于投资者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满足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如养老金等对长期稳定收益的需求。权益类基金规模的扩大,能为股市带来更多的长期资金,更好地发挥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支持。其次,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也可以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减少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权益类投资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有助于公募基金发挥专业投资能力,为投资者创造独特价值,增强行业在财富管理领域的竞争力。”代景霞进一步指出,国际上成熟的金融市场中,权益类基金通常占据较大的比重。提升我国权益类基金占比,有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