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宪法确立的原则细化,全国人大代表徐冠巨建议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聚焦2023全国两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炜 张智 南京报道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的重点,也是本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建议,将宪法确立的鼓励、引导、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则细化,将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此外,徐冠巨还提出,应当为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健全配套机制。
立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在连续两年关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之后,今年,徐冠巨又带来了多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首先是在立法层面,徐冠巨建议制定出台国家层面《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
“应该将宪法确立的鼓励、引导、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则细化,将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实现民营企业产权刑法平等保护,完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徐冠巨认为,出台国家层面《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有助于促进民营财产保护。通过《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构建类似国有资产保护机制,规范和打击民营企业内部职务违法犯罪行为,更好的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此外,出台国家层面《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还有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依法公正平等执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同时,徐冠巨还以传化集团自身受到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帮助的亲身体会出发,提出了民营企业应该坚定信心,同时建议政府深化亲清政商关系,更好服务企业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浙江省、市、区层层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对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总动员;先后制定出台5轮政策文件,为经营主体减负超过4000亿元;各级领导走进企业,倾听需求,靠前服务,让企业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我们看到,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快速行动,着力拼经济、服务企业,因地制宜推进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纳入‘一号工程’,让我们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徐冠巨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相关帮助下,即使在2020至2022这特殊的三年,传化集团营业总收入复合增长率14%,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40%,税收贡献复合增长率31%。在这背后,是这三年集团科技投入年均复合增长59%,投资年均复合增长22%。“今年,传化集团仍有一系列项目投资建设,保持在50%以上的增长达到120亿元,科技投资也将保持50%的年增速。”徐冠巨称今年仍有积极投资的计划。
徐冠巨认为,过去民营企业经历的是经济小周期,未来考验民营企业的是度过经济大周期的能力。为此他建议,政企要合力排除干扰,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环境氛围总是起起伏伏,民营企业自身要正确对待环境变化,主动转变角色与做法,着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各级政府在行权范围内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并进一步畅通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好工商联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引导民营企业投向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则提出“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徐冠巨对此提出建议,应健全配套机制,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传化集团在投身乡村振兴过程中看到,既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又要确保民营企业参与的可持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且当下存在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农业投资回报率整体不高、波动大、周期长等问题,这对民营企业而言存在着较大挑战。”徐冠巨说。传化集团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具体实践。他们投入10亿元,在萧山浦阳谢家村、径游村、安山村,建设“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探索民营企业驱动乡村振兴新模式:以平台化模式发展好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种子种苗、花卉园艺、蔬果粮油等生态高效农业为主题特色的和美乡村;同时在创新共富联结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盘活村集体及村民资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政企村农”共建共享的和美乡村;在这过程中,发挥公益慈善的作用,将公益理念、公益资金、公益力量等资源引入乡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共富氛围。
他建议,应当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当结合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案例开展研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出台有助于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机制,以此来撬动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等更多资源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这项国家工程当中。
“要做好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规划。”徐冠巨认为,应通过设计好“村集体经济有收益、村民有受益、企业有效益”的可持续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等,让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更有底气;通过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让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更可持续。借鉴国家对创新型产业前期实施政策性补贴性引导的好机制好做法,对乡村振兴这样的示范项目,出台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支持打造出可推广、可复制、有未来的示范和标杆。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