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新锐私募钦沐资产创始人“出走”,明星基金经理“奔私”仅一年半就撤退

作者:喻莎 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2-03 19:49:47

摘要:去年6月,于洋决定“奔私”,与柳士威共同创立钦沐资产。然而一年半后,其创业路就宣告结束,据媒体报道,于洋后续大概率回归公募。而随着他的退出,钦沐资产由此进入柳士威“单核心”时代。

新锐私募钦沐资产创始人“出走”,明星基金经理“奔私”仅一年半就撤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奔私”仅一年多后,前明星医药基金经理于洋已于近期退出新生代私募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钦沐资产”)。

12月3日,《华夏时报》记者查询工商信息发现,于洋参与设立的钦沐资产日前已经变更股东名单,于洋退出钦沐资产的39%股权,柳士威成为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0%。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相关信息也同步变更。

去年6月,于洋决定“奔私”,与柳士威共同创立钦沐资产。然而一年半后,其创业路就宣告结束,据媒体报道,于洋后续大概率回归公募。而随着他的退出,钦沐资产由此进入柳士威“单核心”时代。一位接近钦沐资产的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投研团队目前比较稳定,由于前期于洋所管的产品已经平稳清退,市场早已有所预期,所以对公司影响并不大。

于洋退出钦沐资产

近日,沪上新锐私募钦沐资产合伙人“散伙”,引发市场关注。

天眼查信息显示,钦沐资产日前对股东名单进行了变更,原合伙人于洋退出其持有的39%股权,而柳士威控股的上海勤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之前的51%升至90%,同时还新增了一位自然人股东杨显,持股比例为10%。另外,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公示信息显示,截至最新,钦沐资产的高管信息、出资人信息均已不见了于洋的身影。

公开资料显示,于洋本硕专业均与生物医药有关,拥有多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他曾是富国基金的明星医药基金经理,其管理过的基金任期回报率水平都较高,任期都实现了超过100%的收益。

2020年6月,富国基金在官网连发多条公告,表示于洋已辞任旗下多只基金经理职务。随后于洋与柳士威共同创立钦沐资产。然而,仅一年半后,于洋却悄然退出了公司股东名单,并且提前清盘了他管理的多只产品。

此外,大股东柳士威也有着深厚的投资背景,历任百亿私募源乐晟的TMT组长、研究总监、投委会委员。一个是公募明星绩优基金经理,一个是百亿私募的研究总监,于洋和柳士威的合作一直被业内看好。

自去年9月公司成立以来,短短一年时间管理规模便迅速突破50亿,这家新生代私募今年的业绩也较为亮眼。据三方机构数据,于洋和柳士威管理的产品年内收益分别达到了40%、70%。在公司快速发展之际,于洋为何选择退出?

公奔私后“水土不服”

从近期于洋给持有人的一封信中可以总结出他离开的几点原因,他从去年奔私以来一直在调整投资体系,也尝试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应对,去达到绝对收益的目标,但经历了持续的思考和尝试后,目前个人的投资风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获得较好的绝对收益。

另外公司的运营事务也占据了他不少的精力,无法专注于单纯的投资工作。多方面因素导致在投资业绩上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偏离了公司创立时追求卓越的初衷。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考虑,他决定结束自己在钦沐原有产品的管理。

实际上从9月开始,于洋的产品就已经在陆续清退中,至今旗下所有产品都已经清退完毕,一位接近钦沐资产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直销产品都是免除所有费用进行的清退,因为于洋今年业绩还不错,大家也都是赚钱的。”

上述人士表示,公司投研团队目前比较稳定,由于前期于洋所管的产品已经平稳清退,市场早已有所预期,所以对公司影响并不大。后续公司将继续强化投研实力,为投资人创造中长期稳健的绝对收益。

事实上,很多公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后都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对此,玄甲金融CEO林佳义表示,私募获得优秀研究人才的难度非常大,习惯公募体系的基金经理会必然迎来挑战。

“奔私”后研究及销售支持资源减少,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人数一般在10个左右,研究资源少,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以及非常勤奋地调研,通常是一个非常高能耗的状态,需要调整的非常好以及具备非常强的热情才能保持。

“此外,创办私募的基金经理还要面对公司运营的事情,比如内部管理、利益分配、运营管理、人才招募、市场开拓、客户维护等,会分散自己在投资层面的精力,而且跟客户更近,如果希望客户的持有体验好一些,操作也需要相对灵活点,进一步提升对精力分配上的要求。故而,部分公转私的基金经理,如果调整的不够及时,会导致短期自己投资体系及打法不太适合在私募。”林佳义受访时指出。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之后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五个方面的适应:一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的风险偏好、风险文化和投资理念;二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的业绩压力;三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标的资产和标的资产市场;四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投资的管理机制;五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的监管环境。

在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曾衡伟看来,私募行业的聚散也比较正常,毕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原因有的是利益分配和激励问题,有的是投资风格适应问题以及经营理念问题等。

“自带光环的创始合伙人之一的离开,对一家私募机构短期打击还是比较大的,带来的管理规模骤降及对投资人信心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但并不意味着这家私募就不行了,特别是其他合伙人的产品也有优异的表现,毕竟人各有志,和平分手也挺好,对于原来的私募来说,核心还是要找真正合适的人。”曾衡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