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疫情下的长三角外贸企业:出口量锐减八成,企业复工面临用工荒

作者:胡金华 戴贤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2-20 17:56:33

摘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役还在持续,我国外贸企业收到冲击:在交通管制、延期复工、退货率增多、订单量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线下,国际航运出口量锐减,同时外贸企业复工面临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疫情下的长三角外贸企业:出口量锐减八成,企业复工面临用工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见习记者 戴贤超 上海报道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役还在持续,我国外贸企业收到冲击:一方面,在交通管制、延期复工、退货率增多、订单量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线下,国际航运出口量锐减,同时外贸企业复工面临用工荒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国际航班的暂停以及各国对中国贸易的限制,加剧了国内外贸企业的负担。

“与往年同期相比较,出口量减少至少80%,一般年后都是最忙的时候,但是受疫情影响,只有本市的货物可以出口,但是本市货量又很少。”上海中外运物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随着各地相继复工、高速公路免费以及陆路交通运输的恢复,疫情对外贸行业的影响将在3月后逐渐恢复。

多个国家暂停进口中国部分产品

影响国内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外国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而采取的贸易限制行为。

自1月31日,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暂停进口中国部分产品。包括印度、印尼、约旦、俄罗斯等国也在近日宣布暂停进口部分中国商品,以阻止新型冠状病毒进入其国家。

约旦农业部2月2日表示,约旦当局已宣布暂停进口中国动植物产品,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该部许可证司司长卡里姆·胡萨米(Karim Al-Hussami)表示,此举是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在约旦传播,农业部该将在“未来期间”对该决定进行重新审查。

印度尼西亚废除了原本停止从中国进口食品的计划。印尼经济统筹部表示,印尼仅暂停从中国进口活体动物,包括大蒜、水果在内等食物的进口将“继续照常运输”。

俄罗斯第二大零售商Magnit 暂停从中国进口蔬菜和水果,负责人麦格尼特(Magnit)表示,由于冠状病毒的传播和后续并发症,该国正暂停从中国进口水果和蔬菜。同时,俄罗斯还暂停接受中国旅行团,暂停工作签和电子签。

此外,目前往返中国的国际航班也基本暂停。这对国内外贸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国际物流行业受损,海运出口量锐减

《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复工延迟、国内物流运输不畅通成为目前外贸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受此影响,作为外贸企业的下游服务商的国际物流行业也深受影响。

一家专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物流服务的航运互联网平台运去哪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尽管该平台已经复工,但受限于外贸工厂出货延后、国内道路运输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影响,目前运去哪的业务量相较于年前,还尚未全部恢复。

据该名工作人员分析,目前外贸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生产复工延迟,以及受道路运输的影响,货物无法按时出运,造成海外订单交付的延迟。但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动工厂复工,以及交通部采取高速免费、打通陆路运输通道,预计可能在3月初左右恢复正常。这次疫情对今年一季度外贸业务会有一定的影响,预计到3月份,会快速恢复。

上海中外运物流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刚刚恢复国内的物流,此前一周只是市内的物流可以出口。与往年同期相比较,出口量减少至少80%,一般年后都是最忙的时候,但是受疫情影响,只有本市的货物可以出口,但是本市货量又很少。”

工厂是否拿到复工批文?工人能否能正常回到上海?回到上海后是否需要隔离期满14天?这些问题都是上海本土外贸企业复工所面临的问题。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天津滨海松昌(集团)的生产经营已经陷入停滞状态。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次突然其来的疫情给天津滨海松昌(集团)带来不小的挑战和考验,眼下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外贸工厂普遍延迟开工,出口货物订单下降。同时,世界多国实施入境管制、港口封锁,多数船公司、航空公司停航停运,目前业务已无法正常开展,企业经营几乎处于停工停摆状态,生产经营遭受巨大损失。“仅2月滨海松昌集团进出口业务收入减少600万元,占当月收入的95%。我们滨海松昌(集团)每天现金流需300万元左右,现有员工300人,每月需要支付员工成本近200万元,每月支付仓库租金60万元,物业费10万元,每天睁开眼睛最少是10万元的费用成本支出。由于公司业务停摆,现金流只能支撑1-2个月,下个月的员工工资还没有着落,压力山大啊。”

企业复工遭遇人工荒

《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除对疫情重点区域人员采取限制措施外,上海对其他地区返沪工作人员采取的政策还是相对宽松。但是,出于对疫情的恐惧,依然有不少外地在沪工作人员不愿意返回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出口加工型企业面临着人工荒的尴尬局面,无法按时复工。这也让部分企业恢复生产加工面临困境。

“公司为了鼓励员工积极返回工作岗位,对按时返沪的员工除了给予报销差旅费用,还发放一定金额的补贴。此外,还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品,但是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住,出于安全的考虑,暂时还不考虑返沪。”在沪从事外贸工作的小刘(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一家从事电子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工作人员小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受疫情影响,该公司大部分员工在家移动办公,而生产一线也面临着人力短缺的困境。“毕竟劳务输出大省均属于这次疫情重灾区或重点区域,一线工人返沪受阻且返沪热情也并不高。业务方面受到较大影响,好在公司实力雄厚,还能维持正常运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秦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