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文化”争夺世博商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从10月16日开始,上海世博会的台湾宣传周在3天内就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的参观者,台湾民众对于世博会的热情超乎想象。据上海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预计,世博会期间到上海参观展览的台湾旅客可能达到100万人次,约占海外观光客的1/3左右。上海旅游局不得不申请中国国家旅游局出面协调增加航班,以备世博期间输运旅客。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大陆消费市场的逐渐展开,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已经不仅仅限于投资,从众多台湾企业进入上海世博赞助和园区服务供应商行列不难看出,沪台两地更加频繁、深入、大规模的商贸文化往来,台资企业已经寻找到企业增长的新动力。
台商紧盯大陆消费潜力
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五行”观念的上海世博会台湾馆是台湾参与世博会的重要主体,而在上海世博园18家企业馆中,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震旦馆”就是来自台湾的震旦集团,成为世博会160年历史中第一家建馆参展的台湾企业。去年7月,台湾神达集团旗下的宇达电通有限公司加入上海世博会高级赞助商行列,台资企业元祖、克莉丝汀相继成为上海世博糕点面包项目赞助商,宝莱纳、统一集团、仙踪林、85度C、透明思考、真锅咖啡等多家台资企业则成为世博园区餐饮服务供应商。据了解,上海世博会期间,台商餐饮将占到20%的比重。
其实,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的纺织、食品、化工、电子、消费、服务等领域的台商投资和实体经营越来越多。上海也成为台湾人经商、就学、置业最为集聚的区域。据悉,目前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台湾同胞已有30万之众;从上海口岸进出的台胞人数也不断攀升,1988年的入出境人数是6万人次,2008年开始,每年都超过150万人次。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市累计批准设立的台资项目达到7504项,合同金额220.7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92项。目前台湾在一些项目上是大陆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市场,大陆则是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陆内需市场又成为台商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上海世博会也成为台商危机中寻求新商机的最佳平台。包括像徐汇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及世博配套项目建设等这样的大工程,以及长三角由世博拉动的餐饮、酒店、服务业庞大市场需求,都受到了不少台商的瞩目。
台湾国泰人寿董事朱中原曾算过这么一笔账,大陆现有13亿人口中,有实际购买能力的约占30%,大约是3.9亿,并且每年增加3900万人,是台湾人口的3倍。10年后将有50%的人具备实际购买力,达到7亿人口,消费能力将超过美国。预计2009年末,大陆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面对这样一块“宝地”,台商当然不能错过。
台湾旅游以文化占先机
从2008年7月的大陆与台湾之间开通直航,到之后航班配额的激增,以及相关协议的产生,台湾旅游业一次次地获得利好,并实现利润增长。在台湾游开通之初,据测算称,按照平均每天3000个限额来计算,台湾今年接待的游客总数可望增加20%以上,旅游收入增长率也将达12%。台湾酒店的整体入住率上升22%,酒店房费上涨15%。此外,如果大陆游客每人在台湾消费5000元,台湾旅游业每年将因此而增收55亿元新台币。
据统计,从2008年开始,大陆占据台湾第一客源市场的位置。
但是,在争夺大陆旅游市场上,台湾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仅在亚洲地区,就有中国的购物天堂香港、邻国韩国和日本、热带风情的泰国和菲律宾等都将客源开拓重点放在了中国大陆。同时,如何调动台湾本土的旅游力量也是台湾旅游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两岸旅游交流来挖掘更多商机,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上海世博会则是最被看好的市场推动力。
据一份调研显示,“观光旅游业”是大多数大陆企业眼中最有投资价值的台湾产业,百分比高达31.6%。相关人士指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业发展可有效提高台湾民生、增加就业,受惠面将更大。
台湾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是文化,这也是两岸交流中一直最为活跃的部分,世博会将为其搭建更高平台。本届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就是由台湾设计师巫永坚原创后,和上海设计师合作进行再创作后诞生的。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文艺活动之一的“百年华人绘画大观”中,70多位台湾绘画名家的作品将在全球千万观众面前展出。台湾文艺团体还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共计2万多场的文艺演出中展现自己的成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