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德国馆:穿行和谐都市之路

作者:胡钰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7 17:33:20

摘要:德国馆:穿行和谐都市之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德国馆被命名为‘和谐都市’,馆名取自于英文的‘均衡’和‘城市’。参观者在这里可以进行一次穿行创意都市的旅行,就像生活在一座座现实而又和谐的大都市里一样。”近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新闻部经理孔然蒂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德国馆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只要能在更新与维护传统之间、改革与守旧之间、都市化与自然化之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工作与休闲之间创造出一种均衡,并让这一切都处于和谐状态之中,都市生活就是非常值得去追求的。


古典建筑学派诠释“和谐”
    建筑设计给予展览本身的不应只是一个外包装,而要同时阐释展会的主题,并给予主题一个舒展自己的空间。记者了解到,德国馆的四大建筑主体中,每一建筑体单看上去显得不平稳,但从整体上看,它则显现了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支撑力在建筑中的巧妙互用。由此,四大主体相辅相成,达到和谐都市展馆整体稳固的平衡状态,也巧妙地从建筑角度再现了“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
    颇具特点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遵循了古典建筑学派的“长廊建筑”理论,为参观者描画出了一条穿行和谐都市的长廊。也就是说,按照指定的路线,参观者将有时步行,有时乘滚动电梯或走自动人行道,一路穿行众多不同的展厅,气氛随着展题交替变换,给人一种“漫步长廊”的感觉。
    而且,这个有着三维空间、可穿行其间的大型雕塑体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更确切地说,德国馆前的广场以及紧接展馆的外景区都是流畅地融入了展馆建筑本身。同时,托架而起的展馆建筑也正好给馆外景区搭建了一方既可避雨又可遮阳的天棚。这种设计形成了一种内与外、光与影、建造的与自然的、都市风光与田园风景之间引人入胜的交替更迭。从这片错落有致的绿化景区出发,参观者便可踏上穿行和谐都市之旅,观赏展示城区生活的各个展厅。
    “其实,参与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一次挑战,但在中国建世博场馆可谓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尤其是对于具体负责建馆的德国NUSSLI建筑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孔然蒂告诉记者,NUSSLI曾在德国、日本和西班牙积累了很丰富的建设世博馆经验,但在中国遇到了个特殊的问题,就是语言上的障碍。为此,NUSSLI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合作方案,就是每一个欧洲工作人员身边都会配备一名中国搭档,目前来看,这种“双胞胎”的组合方式对建馆工作帮助很大。
    “德国馆要散发出勃勃生机,就要处理好展馆各部分的关系,这就像一座城市中会存在各种要素,如果和谐有致的话,就能获得好的生活质量,城市生活才能丰富多彩。”孔然蒂这样说。


金属球演绎城市生机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德国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多方位地展现市区生活的众多主题。参观者从“海港新貌”展厅出发,而后会步入人文花园、公园展厅,再从展厅“未来规划室”进入“创新工厂”,最终穿过欢乐剧场,到达动力之源展厅。而动力之源展厅将是这座和谐都市馆的心脏,更是德国馆的精彩亮点。
    据了解,踏入这个呈锥形的动力之源展厅,参观者会发现整个大厅都是漂亮的彩色电子投影图像,从回廊上可看到大厅正中悬挂着的一个金属球。这个金属球的直径达三米,它的表面装着几千根发光二极管。球面上会显现出多种图像、色彩和图形。这是德国响应本届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特别呈现的创意。
    “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参观者能使金属球转动起来,全场就会进入兴奋状态。”工作人员称,进入该展厅的600名参观者会被分成两大组,而两组团队很快就会发现,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大幅度的动作、大声的呼唤使金属球转动起来。起初,金属球是来回摆动,渐渐地其摆动的幅度加大,由此球面的色彩也越发鲜艳。金属球散发出的能量将放射到四周栏柱、辐射到四面墙壁以及屋顶和地面上,并在整个大厅中折射。
    其实,动力之源展厅就是通过“生成能量”的特殊感官享受,表现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而且,在这里,参观者将成为活动的中心人物,他们的努力可以直接影响体验活动的结果,足以让每一个参观者对“能量”、“动力”这样的词汇产生奇思妙想,并领悟和谐与团结的含义。
    同时,德国馆还将不遗余力地展示“德国特色”。相关负责人称,德国制造的汽车将是世博会上不可或缺的,同时,展会还将提供德式西餐。德国展馆一楼大厅内将专设一家德式餐厅,可容纳450人在此就餐。从德国南部闻名的巴伐利亚州烤猪肘,到德国中部莱茵州的醋焖牛肉,再到北德佛里斯风味的鱼肴,还有德国啤酒和葡萄酒,都可在上海世博会上品尝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