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主权货币既无条件也无必要
本报实习记者 陈 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程元辉 北京 上海报道
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发展金融报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将2009年全球GDP调低至-2.9%,这一悲观预期引起市场强烈反应,当天环球股市均惨跌收场。
此前全球市场普遍认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但世行的“唱空”,促使更多的人重新思考全球经济形势。
近日,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在京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调低预期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衰退比预想的严重,很多行业萎缩趋势短时间难以改变,投资活动复苏缓慢等因素导致世行调低了预期。
蒂莫还指出,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卓有成效,但是中国提出的“超主权货币”并不具备成立条件,也无必要。
《华夏时报》: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下,现阶段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最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蒂莫:我认为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行动很迅速,刺激计划也很有效,因此我们在报告中提高了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原因。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增加就业、提升出口、教育改革、股市监管、住房市场改革、吸引外商投资等多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恢复非常重要,但我认为对实体经济复苏的帮助力度还需要加强,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华夏时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诉求越来越强,希望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支付货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蒂莫:首先,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新的国际支付货币,美元还是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投资等领域,美元的主导地位不可取代。不是称作“国际货币”或“超主权货币”就可以取代美元了。
其次,要想取代美元,现今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还难以进入角色。建立新的国际货币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有大国经济实力作后盾,货币的供给量是否充足,货币是否可以在国际间自由兑换等等。所以,我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条件,即使真的创造一种新货币,其他国家也不会积极使用,虽然美元短期内比较疲软,但是各国对其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扭转的。
《华夏时报》:你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哪些建议?
蒂莫:中国未来经济充满挑战,我认为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三个要素。
一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效率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释放,社会上各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元素充分释放,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二是经济平衡,主要是国民储蓄和国民投资的平衡。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出现失衡,银行储蓄过多,主要是企业储蓄增多,这主要是中国企业分红不够;三是稳定的货币环境。中国政府在控制高通胀方面的对策已经非常成熟,未来如何建立稳定的货币机制,防止流动性过剩,抑制资本市场资产价格过高是一个长期话题。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央行在控制流动性方面都有难题,要么是不情愿,要么是没有能力,各国不完善的货币体系将会酿成全球危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大规模投资和放松信贷,一部分货币肯定流入股市和楼市,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发展出路仍然是提高生产效率。
《华夏时报》:最近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高涨,比如原油、有色金属等,这是市场的真实需求还是国际炒家在炒作,这会在将来造成通货膨胀吗?
蒂莫:这是市场的真实需求,大宗商品目前的需求稳定,虽然油价在去年萎缩了40%到50%,但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虽然流动性在今年走强,可能会形成短暂的通货膨胀,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暂时性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