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归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张艺谋签约新东家后,说过自己只想安安静静地拍电影。这次,他没有再做场面讲究的大片,而是选择了一部“文革”题材的小说,并以所谓“冰山一角”的方式改编成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各方对张艺谋的此次选择评价不一,这当然也是预料之中的局面,不过,单就这部电影的初衷而言,张艺谋试图重构民族精神,试图带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经历那段非常历史的想法,在当下电影市场中还是显得弥足珍贵的。
敏感题材的纯情化处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张艺谋对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为电影《归来》的最终落脚点。这个稍显“偏门”的改编角度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甚至包括严歌苓本人。
原著《陆犯焉识》的笔墨大多放在了陆焉识和其他“劳改犯”服刑时的生活,充满了不堪想象的残酷。除了陆焉识在解放后各种政治风波中的苦难跌宕之外,小说里的人物本身也是复杂的,陆焉识既是知识分子,也是公子哥儿,他从民国时代就开始了人生的游离,包括娶了包办婚姻下的冯婉喻;他在“文革”中成为劳改犯,“文革”结束后却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投资方、乐视影业负责人张昭曾表示,《归来》是一部后“文革”题材的电影。因此,能否过审、如何过审,一度成为话题。
许多人还由此想到了张艺谋的另一部影片《活着》,其中对于“文革”的许多直接描述决定了这部电影最终的命运。那么,《归来》会如何通向那段敏感的历史?
影评人“我在高原”对于《归来》的改编方向有过这样几种猜测。一是运用西部电影的手法,从陆焉识越狱开启,展现逃亡过程的惊险和黑色幽默,风格会如《红高粱》般粗犷豪放。二是做成一部女性挽歌,表现女主角冯婉喻的婚姻,从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离婚到陆焉识归来再到最终痴呆,就如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三是做成一部近现代史,像《霸王别姬》的格局,在民国新思潮、抗战、内战、解放改造、“文革”、平反等事件中穿插陆焉识和冯婉喻的一生爱恨。四是描写心灵救赎,写陆焉识在监狱中思考人生。还有就是拍成一部小资悲剧,如《围城》一样,讲知识分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相轻,在残酷现实面前,职业梦碎和家庭分割的晚景凄凉。
但最终的答案是,张艺谋只取用了小说后五分之一的内容,着重讲述释放归来的陆焉识和失忆的妻子之间的相处。按张艺谋的说法是,他想把历史集中到“一个人回家之后的家庭关系”上,将历史浓缩在日常生活的范围中,形成一种留白、一种浓缩,用一种折射和沉淀的方法,用一种平实的方法去做这部电影。
张艺谋接受《大众电影》采访时表示,“我自己倒不是想选一个真理的角度去讲,我自己感兴趣的只是这个故事的关系。你也不要承担太多的野心,好像说出一句话来,大家都认为是说得最对。你不能解释正确的价值观,你解释正确的价值观,你就离史诗很远。”
由此,有文章分析认为,相对于原著来讲,《归来》中的许多因素变得纯情化、符号化了。
比如,原著中关于陆焉识劳改期间逃亡回家见妻子的行为,其实有着复杂的动机。由于二人是包办婚姻,陆焉识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无爱的组合,还曾有过两次婚外情。但经历了劳改的苦痛,他逐渐领悟到自己的真实情感,迫切回家向妻子忏悔。而电影并没有展现这些情节,陆焉识更像是一个完美的丈夫。女儿丹丹则从小说中的医学博士变成一位样板戏演员,因为父亲在劳改服刑期间逃亡,未能在《红色娘子军》中演上主角而对父亲极为憎恨。丹丹的衣着、举手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是“文革”的样板,成为影片关于“政治运动对人性异化”的集中体现。
在严歌苓看来,《陆犯焉识》很难改编成电影,而张艺谋的切入角度确实太刁了,“非常好地浓缩了我小说的精华”。在一些影评人看来,就张艺谋和严歌苓的两次合作来说,《金陵十三钗》是把一部中篇小说扩充成一部繁花似锦的大片,《归来》则是将一部长篇大作提炼成了一个极简的纯情小片。
年轻人解读历史的
新角度
然而,一部令人心痛的“文革”题材作品如何与当下电影市场的主流人群对话,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便《归来》已经是用最简单、大众化的内容“爱情”来表达,但还是让一些看了点映场的90后、00后感到沉闷。
对此,张艺谋的回应是,“你肯定是商业片看多了,养成了一个商业片观影习惯。中国观众只有一种观影习惯,会让外国人笑话,被商业片观影习惯绑架太可悲。”
曾经的金马奖主席、电影学者焦雄屏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表示,面对《归来》,他很好奇,因为环境变化,以及更年轻一代的出现,张艺谋这些属于爷级的人,在创作上还能追赶得到吗?
影评人周黎明认为,有人说《归来》太平淡,那是因为只看到了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余的部分要靠心去体会。也有人建议,《归来》适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老年观众观看,如果中青年观众想达到很好的观影体验,必须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或者读一下原著来丰富观影感受。
影评人马马也表示,看《归来》之前读一读《陆犯焉识》,影片中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的情感关系才会显得更加深沉动人。但是纠结之处在于,“但凡是看过了原著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再去心平气和地欣赏《归来》这部升华之作的,只因为小说和电影的差距实在太大”;“《陆犯焉识》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纠结的人情世故,欲说还休的情感和牵绊,在《归来》中被全部碾碎”。
《归来》的文学策划周晓枫做出了这样的解析:“‘文革’仅仅是背景,思想性的东西都被情感包裹,而且包裹得比较严实。所以年轻人看《归来》,不用看年代、背景,仅仅看这一段感情也已非常动人。不同的观众带着自己的经历、眼光、感受去看电影,实际上就是电影不同角度的展现,它有很多辐射的、象征的力量。”
但无论《归来》上映后的市场回报多寡,张艺谋的用心和勇气还是令圈内人佩服的。毕竟,在签约新东家后,他的第一部回归之作没有选择容易碰头彩的商业大片,而是一部“文革”题材。焦雄屏表示,“以前我们没太看得出来那种压抑,比较明显的是政治伤害。这几年就比较清楚,个人欲望在一种环境当中受到的压抑,对张艺谋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那如果碰到这几种题材,他的发挥就比较淋漓尽致一点。”
这与张艺谋的想法很一致。张艺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常常会这样想,在讨论重大、重要、刻骨铭心的伤痛时,无论自己的态度如何,生活都有它的惯性,这种反差很有意思。“年轻人已经不关心‘文革’了,所以我想将我的感触变成电影。实际上任何民族的发展方向都无法被左右,只是经过反复沉淀后,民族精神将被重建。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我当然喜欢找这样的历史节点进入。所以我不会放过这些历史,以后再碰上这类故事,我也不会轻易放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