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万达商业地产“教科书”引热议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04 22:56:00

摘要:中国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却一直鲜有企业以著书立说的形式来分享经验。直到近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的出炉,商业地产“教科书”的空白被弥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中国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却一直鲜有企业以著书立说的形式来分享经验。直到近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的出炉,商业地产“教科书”的空白被弥补。

  3月29日,在今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14(第十一届)年会活动期间,由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与《华夏时报》联合主办的“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专家研讨会”集合了众多业界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解读了这套丛书对于行业的重要意义。

  陈平(万达集团副总裁):早在2005年到2006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出书的动机。当时中国的购物中心发展还不成型,当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时,遇到了规范滞后的问题。但那时我们没有什么话语权,更多是用专家讨论的方式。后来,汽车引发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商业格局的新变化,人们希望停一次车就把所有事情解决,而不是逛完一家商场再开车去另一家。市场也逐步对于经营大体量的商业积累了规范经验。

  总会有人问,商业地产怎么应对电商的冲击。我认为,电商给消费者的是物质,有一个东西送给你,这是商业。你出门了,花了几百块钱回家了,两手空空,这是文化消费。这种行为或许才是我们要的,这是电商无法解决的。如果自己的体验做得很好,在电子商务冲击下依然可以做到转型或改善。万达的智能广场做得很成功,到时候也可能会出书的。

  笔夫(《华夏时报》副总编辑):盛事出盛典。过去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产业的黄金十年,包括我们的商业地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万达集团是商业地产的领头羊,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万达集团的经验,更是整个商业地产领域十年发展的一个结晶。小企业卖产品,大企业卖标准。过去这些年里,中国无论从生活方式还是在享用产品方面,用的大多是国外的标准和国外的知识,现在的地产教科书也都是国外的。因此这套丛书在知识方面也具备了开拓性的意义。

  吴培华(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每个成功的企业总是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正因为最合适,所以也不怕别人偷取自己的“真经”,真正的成功永远不可能被简单复制。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商业资源、商业运营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是万达的核心竞争所在,这些也不是能够被轻易复制的。

  时国珍(《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周刊》主编):万达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向社会贡献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贡献了精神财富。提一点希望就是,万达2013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达到80个,其中运行标识17个。绿色建筑与国家大的战略方针是紧密吻合的,最大的收益应该是后期的运营成本的降低。如果万达下一部书能把绿色建筑,特别是运行案例解读做出来,对行业的贡献会更大。

  陈国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我把这套书称作是万达兵法,它有一个很直接的副产品,它创造了一个契机,引发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行业,关注万达模式。万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传奇,一是起步很早,二是吃过很多苦,因此它的经验对于善于学习的企业来说是一笔财富。

  姜明(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在国外商业综合体比较成熟,它都有专门的运营公司,我们还没有,我们有一些公司做运营,但是不专业。这套书出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综合体的工具书。国内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城市综合体这一类的专业,人才也很缺乏,以后很多人士都可以以此作为工具书。今后我们可以和院校结合起来,作为案例教学。

  刘洪玉(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在校搞研究的人,我们以往研究商业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基本上都是看国外的教科书,因为国内这类书很少,学校老师基本没经验写不出来,产业界的人都喜欢写自传和回忆录,因此专业的内容非常稀缺。此书对行业的贡献不光是对学者和开发商,实际上对于业主、投资者、专业顾问、规划师、建筑师,包括作为土地供应者的政府,都有益处。

  辜胜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觉得万达的核心竞争力是全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有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商业资源,还有比较强的商业运营管理能力。所以这套书总结了万达为城市带来综合的效应,包括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消费需求,完善城市区域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巨额的财政。

  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这套书的实操性更强一些,直接做投资和管理的人看上去更解渴。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国情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特定的路子。这也是万达能够抓住机遇走出自己路子的一个非常好的原因和因素。商场的竞争如战场。为什么万达把秘籍拿出来,让竞争对手知道,也在于它的自信。

  赵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是小企业的责任,更多应该是行业龙头企业的责任。这本书的出版也渗透了商业地产发展的新的理念,这是龙头企业尽到社会责任很重要的方面。作为龙头企业很重要的就是,要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的示范。一些大的龙头企业,它的特点是一直被人模仿,但从未被人超越。

  王永平(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万达确实把很多自己的规范化的东西都贡献了出来。对于初学者,很多东西可以套来就用,少犯常识性错误,还可以把公司做得规范些。但万达很多东西也是学不会的,比如万达的持续创新能力,还有万达的反思能力。万达的自我反思这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它的很多“毛病”是自己挑出来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