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后效应:两难的飞行生活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29 00:10:00

摘要: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失联的马航MH370客机注定要触动人们最敏感而痛苦的那根神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失联的马航MH370客机注定要触动人们最敏感而痛苦的那根神经。这不仅是因为对于生命最基本的人道情怀,还有现代人对于飞行越来越依赖的生存模式,无解的灾难给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蒙上了阴影。尤其对于商务人士、富人、明星等繁忙群体来说,“飞”是无从选择的选择,它常常是战胜时间和对手,甚至是保证财产和健康的唯一之选。然而,飞行的安全网又岂非是一己之力可以达到?如何让每一次飞行变得更有价值和安全,将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变革主题。
私人飞机更安全?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个壮观的场景就引得许多人围观。美国汽车业三巨头到国会请求政府救助时,都选择了乘坐各企业拥有的私人飞机。对此,克莱斯勒公司的解释是,公务旅行需要“最高标准的安全性”。CNN也报道说,三巨头都有这样的规定,CEO出差时,出于安全考虑,都应乘坐公司飞机。
    在民用航空中,即便是头等舱和商务舱,也难免会有商业间谍的跟踪。因此,国外的商务人士多半会选择私人飞机。此时的“安全”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到特定组织的利益问题。
    然而,就狭窄意义的“安全”而言,私人飞机就一定比商业航空公司安全吗?许多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天气、飞机本身的状况、机组人员等依然是不可完全操控的因素。有媒体报道,在美国,私人包机公司飞行员的标准在9·11之后更为严格,包括必须是美国公民、具有完全清白的警方记录等。美国联邦航空局对于私人包机公司执行一张“安全检查评分表”这份严格的清单用以确保飞机是否做好了飞行准备,此外还会对一切机械和维修记录做突击巡查。
    还有外媒撰文称,比起富人的船只事故来看,乘坐私人飞机或直升机包机出行比乘商务飞机的危险大得多。近年来,娱乐圈、政界和商界因此死亡的人包括歌手艾莉雅、参议员保罗·韦尔斯顿和沃尔玛继承人约翰·沃尔顿。
    因此,未来的飞行生活的根本议题将成为值不值得飞,是不是非“飞”不可?
    某航空公司高管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0年秋天,一名将近60岁的商人在飞往瑞士办公的飞机上突然感觉胸闷喘不上气,着陆后送达医院时已经陷入昏迷。待病情稳定后,商人的女儿希望父亲能回国治疗,因为在国外医护沟通上不很顺利,父亲也思乡心切。这时,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是唯一的选择。接下这一任务的“CSOS金鹿救援”从确认病人身体状况是否适合长期飞行,到确认回国后接手的医院等相关事宜,仅用了3个小时。随即,一支最专业的医护团队飞往瑞士,全程护送商人回到国内。
    有专家说,除非出现关乎性命和健康的紧急情况,更多的时候,是否可以用远程办公、远程会议来代替飞行,是值得讨论的。
自我构建安全网络
    许多人将飞行的不安全因素都归于不可控。但其实,一些自觉的行为是可以提高飞行安全指数的。这也成为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倡导的生活态度。
    《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作者麦卡尼曾专门撰文称,“我决心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集中注意力。没错,现在你可以看电影、打游戏或者头戴耳机听着喧嚣的音乐。但在飞机滑行起飞和机翼在空中收回之间不要这样做。如果起飞失败,飞机在跑道倾斜,或者飞机紧急迫降时需要迅速转向,反应快几分之一秒可能就会救你的命。你必须快速行动,能够在疏散时听到机组人员的命令。每次飞机起飞都似乎是例行公事般寻常,但不能保证没有例外。降落也是一样,一旦飞机准备着陆,在安全降落前都要集中注意力。”
    麦卡尼还引用了英国航空公司逃生课教官的训诫,“那些首先逃出机舱的人都是事先思考一旦危机发生该怎么做的人。”
    毕竟,意识上的安全防火墙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飞行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更普遍的生活方式。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迈克尔·斯卡平克在《谁是未来之城》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早晨和晚上,圣保罗上空直升机的轰鸣声(我有一次数到头顶上同时有8架直升机)表明,很多富人不愿意让运气决定行程需要多长时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