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未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一个设计展在中国出现爆棚的场面,实不多见。刚闭幕的“设计上海”(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会)2014年盛会,一夜之间似乎就颠覆了上海人乃至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及其思维。一个灯具,一把椅子,一间厨房,一个饰品,要么是造型,要么是材质或功能,都令人惊讶赞叹。
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真正国际化的原创设计盛会,未来世界的生活态度与国际前沿的文化理念都可从中窥见,中国本土设计的逐步崛起也成为盛会的焦点之一。
西方遇见东方
超过150个世界知名设计品牌在中国集体亮相,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其中,有90%的品牌是首次登陆中国,它们带来的视觉和理念冲击之强,超出了中国人的预期。
世界知名的Wallpaper*手工展就是个巨大的惊喜。此次展览的五件新品都是由捷豹与国际著名设计师跨界合作。比如设计师MoritzWaldemeyer的装置作品是以运动的灯光为主体,由上千个LED灯组成,其灵感来自于捷豹豪华车型的流线型设计,明快而优雅。这些LED灯就像齿轮一样旋转相交,旨在强调机械美感,将机械内核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擅长对天然石材进行创新设计的Salvatori工作室则奉献了一款独特的咖啡桌。这个由一整块大理石打造而成的作品,充满了速度感和流动性。据说,这款咖啡桌的设计概念由手绘草图开始,后通过电脑三维建模得以实现,由此得到了独一无二的气质。
将在明年登陆中国的伦敦新锐设计品牌Buster+Punch此次算是成功探路。其首个家具设计系列Hooked是从定制摩托车设计和摇滚明星的生活方式中汲取灵感,用一套灯具探索了生活的另一面。不仅吊具和光源充满质感,那些可调试挂件也设计得非常迷人,比如灯具旋钮的花纹犹如Gibson吉他上的调音旋钮。最妙的是,这样的设计还兼具了实用性,从天花板上黄铜挂钩垂下来的线可以任意调节长短,灯罩是亚光橡胶,可以适应普通的灯泡尺寸;如果买家再有意配上同款的有黄铜旋钮和炫酷灯丝的灯泡,那真是极富奢华感,犹如找见了鬼魅黑暗的摇滚机车灵魂。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反响,背后是中国市场长久以来积聚的对设计的渴求,国人对于全新生活面貌的追求进入了一个快速膨胀期。Pinch品牌创办人RussellPinch表示,从这次展览来看,中国对于设计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古典设计馆Spina品牌创办人说,英国设计美学在中国遇到的追捧度是空前的。
除了市场需求,设计层面的原因何在?在《安邸AD》编辑顾问SharonLeece看来,今日中国的设计趋势有一个显著特点,不再是单一的古典风格,而是急剧发展到了以当代中国理念为先锋代表的前卫设计。著名设计师ScottBridgens认为,西方品牌已在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留下了烙印,当这个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时候,西方品牌也必须学会用最佳的沟通语言去塑造品牌。
生活设计的美无疑是可以横跨东西的,只要找到结合点,它会像音乐一般,轻易地便可超越国界。
从此次参展的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就可见一斑。著名设计师陈燕飞的“璞素”是一个提倡原创设计精神的家居生活品牌,它就是致力于寻找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平衡,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挖掘灵感。此次亮相的一组传统家具就颇具深意。一壶、一椅、一桌都简单至极,西方设计语言中透着宁静致远的意念。
中国著名雕塑家瞿广慈、向京的一套展品名为“艺蕴永恒”,是为马爹利蓝带诞生100年而作。作品以“百年”为灵感,形似∞(无限)的空间将“100、永恒和艺术”三个不同意义的词汇造就出融合之美,的确是融汇东西方的一种设计之道。以印花广受赞誉的艺术家KristjanaWilliams则与世界领先的音响品牌Sennheiser来了一次形式感极强的中西合璧。以电影《英雄》为灵感,在竹子搭建的空间里,有着印花的传统中国服饰从空中垂下,好像一群在竹林中飞舞的武士。音响尖端的无线传输技术将艺术家的创意变为现实,与整个视觉设计交相辉映。
“西方遇见东方”,这是“设计上海”2014的主题,也恰是最核心的诠释。
设计与实用不再矛盾?
置身展览之中,人们更想问,这些新奇的玩意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先锋的设计、材料、科技,是不是不再遥不可及?
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女孩仰起充满好奇的小脑袋,嘟着小嘴,嘴角上翘,闭着眼睛在感知世间的美好。这是当年冯小刚送给邓超和孙俪大婚的礼物,一个名为《我看到了幸福》的小雕塑。这款出自向京之手的产品在国内卖得极好,她老公瞿广慈的作品《彩虹天使》则在海外热销,摆进了许多人的家中。
对于“纯设计”或“实用的艺术品”到底有没有市场,是一个常年争论的问题。但从“设计上海”2014传递的信息来看,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开始明朗化。比如,此次Wallpaper*手工展推出的一款宠物包就是直指生活的便利性,手工缝制的马鞍皮革及编织藤条让携宠出行更为省力、时尚。德国美诺Miele展现的“创意厨房”概念也很得主妇们的关注。不锈钢、玻璃、钛合金各种顶级材质,CleanSteel工艺触摸后不留痕迹;嵌入式厨房电器则有着极其灵活的组合方式,烤箱、蒸炉、食物保温机、咖啡机,都可以随意组合,满足不同厨房的设计创意灵感。
其实,设计在生活中可以无处不在,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在影响着设计潮流,设计也在无形中浸润和左右着生活的节奏和味道,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空间的设计师。在“设计上海”2014上,由《安邸AD》举办的高品质国际设计论坛中不乏这样的讨论,该杂志近两年搜罗的一大批生活与设计融合的鲜活案例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比如设计师朱小杰,他自己充当石匠、木匠和钳工打造自己的居室。家中的森林桌弃用了通常的木材加工常理,而用端面做家具,呈现出乌金木特有的原始肌理;在朱小杰看来,这可以“令人不自觉地去想象他站在森林里的姿态,巨大的树冠切割着一道道阳光”。玫瑰椅是基于明代的文椅,在对深度和高度做了调整后更符合现代中国人的身材和生活习惯。空间散落着他用零散物料设计的小东西,燕子灯、插花吊灯、大象酒器等等。
商业女性TracyGriffith在香港的住处也是设计的典范。惯用绘画技法的她用回收的船板木做了餐桌,经年的海水浸泡让这种木料坚韧而不易变形,Tracy花了4个星期请工人将散木料做成一张大桌,再为不同木块涂上各异的浅淡色彩,再配上蓝色和白色的扶手椅,家中便有了海洋般的清新感觉。
参会的创意专家IlseCrawford认为,情感是连接设计与实用的天然纽带。“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永远不能从中逃离。设计是尝试如何让环境与人无间地结合,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调动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这些都是情感最根本的基础,人的情感诉求来决定着未来设计的风格。”
本土设计的担当
在中国人的生活新浪潮中,中国本土的设计力量能担当多少时代使命,这是“设计上海”2014关注的又一焦点。
参会的各路大腕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著名设计师MichaelYoung认为,欧洲设计有一种经过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就像英国人讲的笑话一样,只有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才懂得其中的幽默。亚洲设计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人们对设计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在香港艺术家王浩然看来,目前西方的艺术实践很大程度上是设计作品,而东方新兴的设计产业牢牢地扎根于艺术。著名设计师JohnMakepeace表示,中国设计的土壤其实很丰厚,“在英国,我们有办法将传统、现代、材料、科技、市场和品位等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对好设计的定义。英国这么小的国家就有如此之多的文化差别,在中国就更不胜枚举了。”
在西方设计界眼中还显稚嫩的中国设计师们,却个个有着独特的思路,此次展览更是来了一次集体发声。
崔华峰是业界公认的主攻“东方文化”最用心、最厚重的设计师。在2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他起初只观察建筑形状和室内形体,但后来发现,“设计还有更深一步的来源,那就是生活,它可以决定最终的设计结果。这就是会发现,一开始接触的案例很表象,而东方文化很本质。”崔华峰的寻根办法很笨很简单,却可能十分见效,他正在将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博物馆全部走遍,通过器物发现前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这样才能知道东方人是如何指导自己的生活观”。
在崔华峰看来,传统东方文化里的禅宗思想很值得现代人学习,因为禅宗撇去了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他举例说,Ipad很简洁,很有效,其创造者就曾赴日本、印度学习禅宗,运用到了产品当中。“今天在设计界讲的简洁、简练、简约也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表象的东西浪费太多的资源。”
当然,摆在中国设计界的另一难题是,还未来得及长成,就要直面国际知名品牌的市场挤压。瞿广慈算是近几年本土设计界市场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这次展会上他明确表示,商业和品牌是艺术在社会上发声的一种强有力的渠道。“未来几十年,品牌最重要,我们现在就已经生活在品牌的世界中。艺术家攻陷一个商场比攻陷一个博物馆牛得多。”
然而,强大的市场攻陷战首先要基于艺术的强大。在法国顶尖品牌工作十几年的徐浩认为,瞿广慈的成功源于他很干净,是纯粹的艺术家,“中国很多知名设计师没有信仰,今年和明年没有关系,作品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所以老外会觉得‘很怪’。而很多长住国外的设计师又会臣服于国外品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