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力挽“夕阳”春晚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20 09:39:00

摘要:春晚的变革太难,以至于最终请出了冯小刚。对于这个在每年的最重要时刻肩负政治和娱乐双重角色,同时满足十几亿人胃口的特殊文化形态,有人称其为“体制春晚”。

冯小刚力挽“夕阳”春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春晚的变革太难,以至于最终请出了冯小刚。对于这个在每年的最重要时刻肩负政治和娱乐双重角色,同时满足十几亿人胃口的特殊文化形态,有人称其为“体制春晚”。在这里,意义和原则要高于艺术规律。在吃了30年的春晚年夜饭后,人们开始反思,春晚对于除夕的传统文化伦理是加固还是悄然地削弱?我们可以离开春晚吗?是我们不能没有春晚,还是春晚不能没有我们?

体制外的冯小刚

  春晚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与往年一样,央视大楼的周围和演员入住的宾馆内外,聚集着全国各地的记者;他们通常都是带着硬任务来,不挖出点内幕,都没法去买回家的火车票。春晚节目组里照旧是没完没了的排练、审查和修改,以及数不清的会议。但与往年不同的是,马年春晚首次起用了一个体制外的团队,冯小刚带领着赵本山、张国立、赵宝刚等人入局了。

  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对于冯小刚的出现寄予厚望,这是源于他们对于春晚那种惯性式的审美依赖。不少圈内人则显得较为冷静,甚至是反应平淡,在他们看来,在偌大的春晚体制面前,人缘很好、做事认真的冯小刚只是个渺小的个体,他到底能在30年形成的既有框架下展开多少手脚,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一位与冯小刚熟知的圈内人向本报透露,冯小刚近日曾在一个朋友聚会上这样说,“春晚对我的改变可能会远远大于我对它的改变”。

  主持人,向来被认为是春晚的名片,也是历年来业界学者争论最激烈的一块。马年春晚主持阵营里,张国立的加入是个颇令人兴奋的信号。一直以来,字正腔圆、大话套话、喊一样的表达方式是春晚主持的特点,有人戏称,每年零点报时总会有六根柱子钉在台上,大喊出犹如开两会一样的宣传语。据资料显示,其实在春晚诞生时,当时的导演黄一鹤就有意识地让相声演员介入进来,因为相声演员的语言表现力远远要比其他演员强,还可以在两个节目衔接过程中放进很多包袱笑料,让主持本身就变成节目的一部分。1983年姜昆、马季等人的表现就很是抢眼。但后来,非专业主持人再也没出现在春晚舞台。

  对于春晚的主持语态为何会走样,究其深层原因,后来有业内人士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即便是再有幽默感的撰稿人,也禁不住反复审查改动的折腾。

  多年为春晚做撰稿的电视策划人朱海对春晚的现有模式一直力挺,他曾对媒体表示,“我们看主持人,就是看热不热烈、火不火爆、有没有劲儿。所以特定的时刻和氛围,主持人必须传递往外的东西,注定了春晚主持人要喊叫。”

  然而,观众是“喊”不回来的。春晚与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距离越来越远,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马年春晚要如何改变这个事实,要看春晚的固有体制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妥协。比如,那些不成文的“死”规定。春晚的开场节目必须热闹、磅礴,搞人海战术;零点敲钟后的节目也要大气,载歌载舞;对于时长的把控要极为精确,为了零点钟声一秒不差要拿出几套方案;节目的艺术性和政治性如何同时保证,面对各路专家、领导的多番审查能否还保留节目的原色,等等。

腐朽的节目观

  春晚排练大厅之外,一场更大规模的体制外“春晚”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4年前,一个叫石文军的人开始自己拉起大旗,做“北漂春晚”。这是一个以北漂明星和草根达人为演出主体的晚会,通过各大网站到达观众。当年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个草台班子,但没想到2014年马年春节,石文军还在做,而且参与的大腕越来越多。

  知名导演江小鱼则在忙乎一个电影版的网络贺岁片,这个由100个故事或段子组成、反映100个社会热点的影片,将把人们从春晚的一片歌舞升平中拉回到鲜活的现实中。“我想做得‘狠一点’,说点真话,一种符合网络人群收视习惯的承上启下的春节节目。”

  一个基于网络的更为平民化的娱乐平台正在分食春晚。这不仅仅是商业意义上的,更是对于一个高大全的神话式的老传播模式的颠覆。在过去的几年中,各个卫视也先后加入了放弃转播央视春晚的队伍。

  春晚的节目是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演员阵容是集全国资源,为什么会逐步丢失了口碑和市场?江小鱼对本报表示,节目是一台晚会的灵魂,但春晚的节目在根本上是有弊病的,从“我要上春晚”就可看出。“这些参选节目大多是持着传统的腐朽观念,大家按照自己对于春晚的既有印象进行节目塑造,迎合一个即将衰败的文化怪物。创新、创意的东西太少。”

  有媒体多年前采访赵本山,他就坦言春晚在表演空间上的困惑。在一个氛围特殊、兼顾现场和电视传播手段的现场,演员与观众很难建立互动,基本上只能用掌声代替笑声,“但自然兴奋与强迫兴奋是两码事,强迫兴奋不再是快乐,而是劳动。”

  演员与春晚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娱乐平台的多元化让明星们在春晚之外有了更多的选择。去年春晚导演哈文为找来一些大腕“三顾茅庐”的故事已经流传很广,就连一些所谓的春晚钉子户其实也并没有太强的再上的意愿。有专家认为,央视作为事业单位,并没有按市场规则制造一台晚会的经济自主权。央视春晚是在垄断权威已然逐渐丧失的情况下,用计划经济时代近乎公益演出的报酬,与市场争夺演员,最后考验的是导演组的人脉。

除夕的闯入者?

  “春晚是一种夕阳的节目形态。未来的娱乐生态是分众消费,这种庞大、僵化的事物在未来会被淘汰,或是以某种方式被取代。”江小鱼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春晚的命运,因为春晚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文化。它想要满足所有人的喜好,想让人人都高兴,但结果是人人都不满意、不高兴。“这就是像要迎合所有人的胃口,就把大白菜、鱼翅、猪肉放在一起做,结果可想而知。这是违背艺术规律的。”

  对于春晚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江小鱼有一个大胆、少见的看法。“春晚像是一个除夕传统文化的闯入者。”除夕,本该是全家人围炉而坐,用最直接的人际沟通促进亲情的时候,但突然有一天,一个叫“春晚”的人闯进来了,大家不再关注家人,而是把所有的目光和话题都投向了春晚。可怕的是,这个闯入者每年都如期而至,以至于每个人都习惯于它,变成了没它不行,没有这个外人都不知道除夕该怎么过。“这对于中国的伦理文化是多么可怕的瓦解。在中国周边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里,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保留了很多必须遵守的礼仪,但中国春节期间,最大的文化‘同一性’成了讨论春晚。”

  如今,网络开始进入除夕的娱乐生态里,这貌似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但更可怕的情景出现了,老人们对着电视看春晚,年轻人对着手机或电脑看视频,互不搭理。有人呼吁,其实在除夕这个特殊的时刻,应该不要存在更多的选择,人们就是应该与家人在一起,所有的关注和情感都给予自己的家人。亲情,才应该是除夕的灵魂,而不是用电视、网络各种无聊的消遣娱乐远离彼此。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