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快意人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六叔走了。
他亲手扛着电影机走街串巷,把东南亚从默片时代带入有声电影时代;他打造了上千部电影,开创了香港电影的黄金二十年;他钦点歌坛“四大天王”,捧出“五虎将”,以香港无线电视(TVB)缔造了华人娱乐界的无数经典。
1月7日,当六叔这双点石成金的手最终撒开的时候,一个印有邵氏符号的香港娱乐业全盛时代也正式画上了句号。从1926年踏入电影圈到2011年引退,107岁的邵逸夫打拼了85年,书写了近一个世纪的商业传奇。
娱乐“黄埔军校”
邵逸夫是标准的“富二代”,但他的经商之路却颇有些白手起家的味道。
上世纪20年代,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不愿继承父亲的颜料公司,反倒是对电影生意很感兴趣,排行老六的他开始和几个哥哥开拓南洋的华人电影市场。到50年代邵逸夫决定正式移师香港时,邵氏已有一张极其辉煌的娱乐业版图,包括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地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
然而,这比起邵氏日后的香港传奇,也就是个伏笔。从电影史的角度来回溯,邵逸夫与香港的结合完全符合时代与英雄相互成就的历史逻辑。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已由一个转口贸易港变为独具实力的工商业大城市,金融、旅游等多元的经济模式也带来文化上的新需求,再加上当时来自内外部的一些社会动荡因素,以往的那些教化意味浓重的社会写实片不再符合港人的口味,娱乐成为一种呼之欲出的新文化。
此时,邵逸夫登场了。
由于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发行、放映资源,邵逸夫决意在制作上做点大文章。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电影院还一直实行分级制,本土出品的电影只能在低级电影院放映,电影的整体水准亟待提高。邵逸夫的商业思维不是从小处着手,而是一开始就以一条龙产业链的架构杀入香港电影界。自幼就接受英美教育的邵逸夫从美日电影工业中汲取经验,最终选择了片场制,也就是在一座巨大的邵氏影城内建立一条流水线,从摄影棚到洗印,甚至员工宿舍,都包罗其中。这种大制片厂制度成为邵氏电影崛起的支柱。
1957年到1983年间,也就是邵逸夫缔造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里,李翰祥的风月笑片、张彻的暴力动作片、刘家良的南派功夫片、楚原的奇情武侠片迷倒了无数人,香港电影艺术被改写。那座位于清水湾65万平方尺的邵氏影城中,也走出了大批国际知名的导演、演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人们称其为“东方的好莱坞”。
影星郑佩佩曾回忆说:“在邵氏的那7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期。”郑佩佩出自邵氏的“南国实验剧团”,那是邵逸夫在上世纪60年代为适应大批量制作而开创的训练班,从形体、歌舞到布景、照明理论,学员们对于电影艺术和工业生产进行全面地学习,并最终被打造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明星制”也被认为是邵逸夫的又一个创举,尤其是后来掌舵TVB,这一模式更是在他的手中大放异彩。
1971年,邵逸夫主持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无线训练班,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一大帮巨星由此走出。邵逸夫还推出“香港小姐”的选秀,日后香港娱乐圈的当家花旦中有大半都出身港姐。
多年后,人们发现,邵氏影视帝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数量惊人的作品,而是担当了“黄埔军校”的职责,为华人娱乐业培育了大批中坚力量。直至今日,中国娱乐业还是由这些邵氏出身的明星在操盘。
商界艺术家
邵逸夫称自己有“两双眼睛”,一双是艺术家之眼,一双是商人之眼。
后者最有意思的体现是邵逸夫在商途中的几次转战,原有领域只要机缘渐逝,他便不再恋战,快速转移到新的商机中去。前者则集中表现在他的术业专攻上。
上世纪20年代,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在上海电影界做得风生水起,也因此遭到了其他几家公司的围剿。此时,邵逸夫的一句玩笑话提示了三哥邵仁枚,使他最终决定另辟天地,到东南亚去发展,邵逸夫也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但兄弟几人十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被二战毁掉了。当战争结束,邵逸夫敏锐地感知到百废待兴中孕育着巨大的机会,香港将是一颗新星,便离开新加坡,扎根于中国香港。70年代,邵逸夫的手下大将邹文怀出走,创办了嘉禾,给邵氏电影造成了严重打击和竞争压力;到80年代初,电影业又受到了来自电视的挑战,邵逸夫又决定收缩电影业务,转而投入无线电视。
邵逸夫对于电影行当的精通,在娱乐大佬中至今无人可敌。还是毛头小伙子时,邵逸夫就看着大哥做制片人兼导演、嫂子做演员、二哥写剧本、三哥做发行;虽然擅长摄影的他当时只能是跑跑苦力,但兴趣和肯吃苦的学习精神让邵逸夫很快就熟悉了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一些明星曾透露邵逸夫与他们聊天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艰苦的学习过程。写剧本时两条腿被蚊子咬得吃不消,就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写。一边拍无声片,一边自己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压力大到如果搞不出有声电影,都想去跳海了。黄霑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记录邵逸夫,他看电影之多在圈内是美谈,一年下来总有六七百部之多,最高纪录一天看过9部电影。
2011年,104岁的邵逸夫从TVB卸任。就在此前,TVB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高管涉嫌贪污丑闻,TVB与香港五大唱片公司的版权之争,都让这个娱乐王国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一些出身TVB的大腕和竞争者甚至毫不留情地说TVB剧集缺乏创意,花旦小生青黄不接。
然而,这些纷扰已经不会打扰到百岁的六叔,在出售了所有TVB股份后,邵逸夫开始了真正的“逸夫”生活。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形象是,一个矍铄、精灵的老头,一个淡泊、宁静的长寿教主。他的生意、爱情、健康,都是可津津乐道的香港传奇。
某年TVB台庆,已过百岁的六叔与某港姐开玩笑,教她日后丈夫不给她钱时,可以用长的水晶甲伤他。人们猜测,这般的小情调的鬼点子一定是源于六叔一生如意的爱情生活。一见钟情的女子原是好友的女友,但最终成为其结发之妻;第二任妻子伴其身边40余年,精心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
《香港商报》曾这样评论邵逸夫,“他的一生,斡旋在财富、权谋与美人之间。”而在中国各个地方的学生都对“逸夫”这两个字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认知,因为许多教学楼、图书馆上都镌刻着这个名字。
1990年,科学院为表彰邵逸夫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如今,斯人已去,星河永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