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房与新导演时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在回顾2013年中国电影时,“新导演”是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赵薇、郭敬明、薛晓路等人的票房表现颇佳。刚进入2014年,韩寒就宣布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将开拍,再加上卢庚戌等人的新片,新导演成为今年的一道风景。当然,在人人都想做导演的时代,那些拥有业内资源和庞大粉丝的人还是占得了先机。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不过,大浪淘沙后,靠作品说话依然还是硬道理。
市场倒逼出的新旧更替
其实,新旧更迭的步子在2011年已经正式迈开。滕华弢的《失恋33天》、张猛的《钢的琴》、杜家毅的《转山》,随后乌尔善的《画皮2》、徐峥的《泰囧》,更是让新生代导演备受关注。
“中国习惯于用‘代’来划分导演创作群体,其实这一概念也适用于受众。中国的电影受众的确到了一个更新换代的时间点,年轻化成为最大的特点。”多年研究中美电影产业的学者彭侃表示,第五、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已很难与电影主流群体的关切点对接上,无法迎合他们的精神需求。
郭敬明就曾坦言:“2009年观影的平均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已经变成21.7岁,如果还用上一代人的想法拍电影,会出问题的。一旦有符合年轻人的新东西出来,市场就会大起来,并不是说新导演创造了市场,而是一直以来房间里有一个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做的时候,就会成功。”
就连票房常胜将军冯小刚近来也发出了感慨,现在的观众的确不是以前的观众了。导演黄建新曾表示,“60岁人的情感表达和鉴赏方式,跟20多岁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反映当今社会真实的价值角度的电影,60岁的人一定是无法拍的,拍了一定是所有年轻人都说:‘No,错了!’”
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认为,自第五、第六代导演后,中国导演“代际边界”已经很模糊,导演创作风格日趋多元。而观众对不同导演的作品风格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接受面,这种多元化的接受程度远超业界的预期。
在知名影评人、导演江小鱼看来,是硬件“倒逼”了软件的更新。近两年中国电影终端急速扩张,以每天10块银幕的速度增加,票房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院线已基本将一线城市覆盖完全,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扩展。在如此大的需求量面前,原来仅有的几个大导演的生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此外,电影的数字化使得拍摄成本降低,市场风险也随之降低,千万甚至是几百万就可以拍部电影。大量热钱涌进电影业,也需要被消耗掉。年轻导演就有了更多被起用的机会。
“网络视频的崛起,尤其是微电影的兴起,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浮出水面。”江小鱼对本报说,其实,不少新生代导演是辗转多年才回到大银幕。他们早年无法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多年来一直是拍广告片、短片来维持生计,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影像经验。近两年电影产业大发展,机会来了,便能够一鸣惊人。比如《决战刹马镇》的导演李蔚然,与成龙几度合作的导演丁晟。
江小鱼表示,从宏观来分析,如今的中国导演生态有些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美国。那时集中涌现了一批年轻导演,甚至世界各国也在当时出现了这种现象,年轻人拍出了很多经典电影。不过后来美国的技术至上和大片模式将这种蓬勃的创作力瓦解了。“未来几年,在这批中国年轻导演中,大浪淘沙后一定会出现新的电影大师。”
谁为新人保驾?
在这些新导演中,“转行”者不少,有演员、歌手,有编剧、作家。很多电影圈之外的名人也都在酝酿做导演。人人都有一个导演梦,但能在市场上折腾出名堂的,似乎只有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他们的共同点是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业内资源,或是拥有大量的粉丝。
电影的营销时代
彭侃认为,这是一个对于营销空前重视的时代,明星出身的导演,其人气可以作为营销点来操作。第五、第六代导演多是从本岗位上成长起来的,这与每一代导演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80年代,受西方电影思想的影响,人们更认定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获得的国际声誉可以反过来影响到国内的受众。但今天是一个明星时代,人们进影院就是为了看明星,很少有人是冲着一个导演买票的。
“有些人认为导演这活儿并没有什么难度,他们往往有一个执行导演团队,对于电影技术也不懂,但有人帮着他把意志转化成电影语言。”彭侃透露。
“资源的确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杨舒婷表示,不论好莱坞或中国电影,堪称精品的电影,其数量永远在金字塔的塔尖,但能否成为塔尖的人或电影作品,这是需要依靠创作实力说话的。“据我所知,近年逐渐崛起的年轻导演,比如乌尔善、丁晟、程尔等,他们也曾经一文不名,也都是在一部影片中展露了才华才有机会拍更多的影片。新人需要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而当下中国电影可能还是很需要成功案例以及一鸣惊人的,新人需要给那些掌握资源的人一个个亮眼的闪光点,才是日后获得更多资源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好莱坞商业体系下早已存在。”
彭侃认为,新人要有机遇,剧本是关键。丁晟就是靠剧本打动了成龙,获得了执导《大兵小将》的机会;宁浩也是凭剧本获得了刘德华的扶植计划的青睐。
“再傻的粉丝也会成长。名人转行做导演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粉丝,而是他们的粉丝群体恰与中国电影现在的受众群高度一致。”江小鱼说,在去年几百部电影中,赵薇、郭敬明还是极少数,还要看到像薛晓路、乌尔善这样的现象。“投资商用赵薇、徐峥这样的导演,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绝非是雪中送炭。”
光线近两年的抢眼表现就是靠徐峥、赵薇这样的新导演。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说,有时候他看到不错的导演,会劝说他来电影方面发展;但他会控制风险,一般投资都不会太大。
而要从根本上保证新导演的源源不断,还要倚赖于整体的结构调整。
彭侃透露,美国的新导演培育依赖于一个宽松、多元的产业环境。美国电影业有两套机制同时在运作,一个是由六大公司控制的好莱坞主流机制,另一个是由众多独立电影公司组成的体系。
杨舒婷认为,要让国产电影市场持续出现有市场价值和艺术贡献的导演力量,可以沿用《饥饿游戏》的逻辑。把电影市场或一部电影的运作比作一场游戏,从环境和机制上说,清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游戏存在的前提;而对身处游戏中的人来说,能够准确把握游戏规则,同时自身具备强大的实力——不论是资本的还是创作的,才是关键。“未来,也许资本不再是难倒中国电影的一大难题,创作力与眼界、对观众需求的了解将成为游戏赢家的核心竞争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