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全民影像时代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25 23:03:00

摘要:在大银幕贺岁档喧哗着大导演大制作之时,更多的新锐力量正在转战微电影,在院线这个独木桥之外寻找更大的空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在大银幕贺岁档喧哗着大导演大制作之时,更多的新锐力量正在转战微电影,在院线这个独木桥之外寻找更大的空间。据统计,截至12月中旬,今年网络播放平台共上映微电影9000片次,平均每天上映2部。草根、明星、名导、商家,都涌向了微电影,一个全民影像的时代正式到来。

  个性创作的载体

  微电影,对于许多导演来说更像是一首畅想曲。自己的过往、思索、向往都可以浓缩于此。

  十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全民DV大赛,怀揣导演梦的陈正道最终放弃了平面设计专业,转战电影界。那时的陈正道迷恋岩井俊二式的电影语言,更多欣赏的是“矫情”的影片和导演,还有那些你情我爱的电影场景。多年后,当陈正道已经成为台湾颇有名气的导演时,他突然发现,从台湾2006年到2010年独立短片创作大爆炸时期出道的同行们,撑到今天的却是凤毛麟角。“我想把这种‘小中年危机’的感受用情爱片表现出来,尤其是当年的青春年少正在成长为男人,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爱与关怀。”于是,2013年,陈正道创作了微电影《夫妻游戏》。

  在陈正道研读爱情桥段的同时,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雎安奇于1999年拍摄了《北京的风很大》,名声大噪。“在有限的条件下捍卫自己的直觉”,雎安奇这样形容他的成名作。其实,这种立足现实,极具先锋、实验的风格一直是雎安奇的所好,延续至今年颇受好评的微电影《屌丝和毛》。“当时是5月份大学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就用几天时间写了一个屌丝面对现实和信仰的茫然无措,并由此滋生出的一部荒诞喜剧。”

  微电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看来,微电影作为一个“运动”,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厅、啤酒屋等休闲场所由创作者自己放映,影片为小范围人群所欣赏。

  “从影片类型上来说,微电影差不多就是电影短片,在电影学院时我们要观摩大量的电影短片,作业也几乎都是电影短片。”雎安奇对记者表示,电影短片一直都具有先锋性的属性,因为不承载太多的电影商业属性,所以创作的尺度题材都更具广泛性和实验性。西方的很多电影大师几乎都是从电影短片的实践中获得了自己的美学探索和贯穿一生的创作追求,不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波兰斯基、贾木许。

  而中国一直没有短片的创作阶段,因为没有播出的渠道,除了一些专业院校的内部观摩之外,人们很难看到电影短片。能为众人所知的中国导演的短片创作也屈指可数。多年前,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曾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了《十分钟,年华老去》,由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10分钟。其中,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就是一个看过花开花落的老北京的故事,那种藏在传统段子里的深沉哀痛是土生土长的陈凯歌的特殊情感的表达。从短片中,人们才得以认识另一个陈凯歌。

  雎安奇说,互联网带来了碎片时代,表达方式也都在趋于碎片化,有了微博、微信,也有了微电影。在中国,2006年年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2010年,吴彦祖出演的90秒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标志中国微电影的诞生,《老男孩》则引发了“微电影热”。

  此后,全民的影像表达时代到来。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草根,手执一台DV就可以创作并上传网络。刘军认为,国内传统的电影行业有两个脱节,一是一般人很难走进电影圈,二是业界无法主动寻求到更多资源,导致电影创作环节难题重重。

  雎安奇表示,现在的很多微电影导演并没上过专业院校,“当人们迅速掌握了技术标准后,从概率上来说,总会有一些不安分的创作者会做出一些让人惊叹,或者美学上有所抱负的新玩意儿。这也许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让这个产业开始类型化和风格化并存,各有各的受众。”

  颇有意味的是,姜文、冯小刚、顾长卫、许鞍华等很多大腕也在试水微电影。对于这些专业人士来讲,有时是借微电影享受艺术的自由感,重在一个独特的创作过程。雎安奇说,他在做《屌丝和毛》时,就是有意用一个屌丝或者草根的制作方式来完成,自己身兼编剧导演和摄影三职,摄制组只由5个人组成,演员也是业余的。“我们开一辆面包车,整个的拍摄机动性很强,就像回到电影学院拍摄一个学生作业,大家很有激情很疯狂。我想这一点和当下大部分微电影的制作方式是唱反调的。”

  不可回避的商业化

  然而,艺术的个性和自由是有前提的。对于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微电影来说,当然不例外。

  比如,很多网友都很难想到,《夫妻游戏》是由国内一家知名摩托车品牌出资拍摄的。雎安奇的《屌丝和毛》其实也是一部由企业定制的微电影。

  商业诉求和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成为几乎每一部稍有规模的微电影都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出资方对于创作水准要求非常高,不惜成本保质量,反倒会保护创作自由。”UMG联播传媒的总裁夏锐说,《夫妻游戏》就是个典型案例。因为客户要求故事必须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以剧本创作历经波折。“我找过一位知名编剧写大纲,并付了定金,但修改讨论多次后,故事仍然达不到要求。最后,我只能终止合作,重新选择编剧。这个过程所耗费的财力不少。”但最终交到导演陈正道手里的本子就十分过硬,客户又没有那些必须多少个镜头的死板规定,导演的创作感觉就会很好。

  在雎安奇看来,现在的微电影的浪潮是由纯商业在推动的。传统的影视广告形式正在被颠覆,边界变得模糊,影视广告几乎都在微电影化,已经是一个潮流。“很少有客户去拍一个纯广告了,哪怕就是纯的广告他来找你时也会说我想拍个微电影,你问他要多长,他甚至说一分钟。”

  “在这个意义下,电影创作的先锋性和实验价值很难存在。目前存在的多数是属于二人转和小品级别的微电影,就像是中国每年有几百个合唱团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一样,很荒唐,但有刚性的需求。”雎安奇认为。

  但商业化究竟是绑架了创作,还是带来更多的创作保障,并不能轻易下定论。据报道,2011年和2012年,微电影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仅优酷一家一年内上传的微电影数量就达几十万部,其中大部分是网友自己筹资制作的草根作品,但2013年创作数量呈下降趋势。相反,由具有实力的专业公司操刀的微电影计划不断出笼,其中不乏华谊兄弟这样的大腕。

  雎安奇说,其实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是非常喜欢另类风格的,专门找有独特感觉的导演。一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曾找雎安奇拍片时,剧本上甚至会注明哪些东西要参考他本人的风格。“先不论创作和广告搅和在一起的问题,我反倒是感觉现在缺了些有风格的新导演和风格鲜明的新制作机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