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成功学路径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27 00:22:00

摘要:贝克汉姆呈现的是“偶像学与粉丝经济”繁荣的景象,并且,这种状况丝毫不会因踩踏事件而消退。

偶像成功学路径

    2013年6月22日,英国退休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到上海同济大学参加活动,因现场围观学生过多,造成踩踏事件,共7人受伤。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小贝中国热,与球有关吗?》指出,中国掀起“贝克汉姆热”在多大程度上能带动中国足球的进步值得怀疑,依实际情形看,小贝所到之处,充满各种秀:秀肌肉、秀故事、秀家庭、秀互动……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贝私人飞机巨额花销、与其明星太太和宝贝孩子们的天伦之乐等。
    “贝旋风”刮过,给同济大学留下一地狼藉,也留下一路思考。有一点毋庸置疑,贝克汉姆呈现的是“偶像学与粉丝经济”繁荣的景象,并且,这种状况丝毫不会因踩踏事件而消退,或引起人们的反思,相反的是,粉丝经济在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偶像的形象越来越高大。
    当下中国怎么啦?
    可怜的中国粉丝们,正向他们的偶像——廉价出售自己的精神健康。
    粉丝产业的泛滥
    尖叫、海报、荧光棒,为偶像哭泣、欢呼……这就是粉丝。
    层出不穷的电视选秀节目对中国娱乐业的最大贡献,除了发掘出一批偶像外,还培养出一批拥有金字塔般严谨组织的粉丝团体,为了在短信PK机制里发挥最大的力量获得胜利,粉丝们通过网络、微博和微信聚集一起。
    所谓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偶像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其应用领域有体育、音乐、影视、出版等。送偶像礼物,买偶像的作品,看偶像出场及演唱会,购买偶像所代言的商品等,无一不和消费有关。
    而粉丝呢,“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这样主动的消费精神,绝对是经纪公司和偶像们求之不得的境界。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强的信念——重在精神参与。
    一些精明者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庞大的粉丝人群蕴涵着巨大的经济能量,一条产值丰厚的粉丝产业链也就形成。电影票房靠粉丝,唱片销量靠粉丝,明星人气靠粉丝……粉丝不仅成为消费者,还是推动这个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本来这是一个正常的经济活动,问题是在当下中国这个明星传播和全民经济背景下,类似由贝克汉姆经纪团队操控的中国“贝旋风”刮金效应,被一再放大和炒作,已经成为一种可怕的集体主义泛滥趋势。
    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市场其实是一位狂躁抑郁症患者,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他明天的心情。”在当下中国已经失衡的偶像学与粉丝经济关系上,充分印证了这点。
    历史上伟大偶像及粉丝的关系
    公元前437年,苏格拉底在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诗人作品后,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成为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智者可以说是西方人最早的偶像人物。
    那个时代还有著名苏格拉底协会,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多是探讨关于伦理、道德和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每次聚会宣读诵文,先由协会主席(相当于粉丝团负责人)单独朗诵,其余的人(相当于粉丝)回答,有时与他齐诵。大部分内容交替吟诵,根据维吉尔诗中所说,这种方法最早是由荷马提出来的。
    主席:祝哲学繁荣。
    其余的人:
祝高雅艺术繁荣。
    主席:让我们把这个聚会和这里所思、所言、所行的一切都献给真理、自由和健康,这是贤哲的三大愿望。
    其余的人:
现在和将来永远献给真理、自由和健康。
    主席:让我们消除争吵、嫉妒和固执。
    其余的人:
让我们保护愉快、知识和礼貌。
    主席:我们决不盲从任何人的意见。
    其余的人:
即使对苏格拉底本人的意见也不盲从,我们憎恶一切权术。
    而在古代中国,孔子也是一个智慧偶像,他与学生粉丝们的关系充满了和谐——有教无类,是一种多么宽阔的境界。
    面对粉丝,孔子说:“颜回信用好,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庄重,我都不及他们。”接着他补充说:“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聪明但不够谦虚;勇敢但不懂忍让;严谨庄重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
    孔子是“万世先师”,他以他的高度和操行与粉丝保持健康的关系。
    而再看一下在这个已经丧失掉一些基本美德的时代,那些被制造的偶像,却以市场经济之名,实用主义心态掠夺粉丝们的财物和精神健康,你们还好意思自以为聪明吗?
    为粉丝们设计精神圈套
    是疯狂的粉丝们还是偶像的光环推动了偶像学与粉丝经济成为一种超常消费行为呢?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可笑,他们是一种共构关系,缺一不可。
    问题是我们要认识到,狂热是一种可以传染之火,各人自身的邪恶一面又促使他的疯狂。在这个消费经济学杠杆两头,存在着幕后推手(所谓经营团队)——这些设计者的观念与行为决定了这场游戏的趋势,以及为未来留下恶意的示范效应。
    显然与苏格拉底、孔子“诚实是唯一的善行”的方法不同,当下的经营团队采用的手段是洗脑和金钱主义至上观念。
    首先,他们给粉丝们炮制出“向人们供应幻觉的主人”——偶像,这个偶像就类似宗教主;其次,以偶像的名望(包含各种华丽的技能)目的是阻止粉丝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粉丝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然后,围绕偶像,以各种手段成功地激起粉丝们想入非非的感情,使粉丝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偶像赴汤蹈火。
    而可怜、可悲的粉丝们不善于思考,也没有独立的能力,却急于行动。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偶像的幕后推手制造出愚昧的群体后,大功基本告成,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一个偶然事件足以使他们聚集一起,从而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粉丝们集体为他们的偶像自愿付出、买单,再付出,不顾一切。
    群体性让理智彻底瓦解。
    各种科技手段并用 粉丝们娱乐至死
    够了吗?正好相反,一切才刚刚开始。
    当疯狂粉丝们成为了其偶像超常消费群体后,更大地攫取他们财富与精神健康的行为的升级版随后而至。
    经营团队或一些职业粉丝粉墨登场。“人气诚然是一种生产力,粉丝也可以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这与魔鬼说法有何区别。
    “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当场晕倒2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这是一则描述职业粉丝的网络段子。事实上,中国很多电视节目雇用职业粉丝就在这样煽情。
    就在老派的苏格拉底、孔子在他们粉丝中传播“一个健全的身体应有一颗健全的心灵”善见之时,中国当下的职业操手动用了互联网、网络社交、网络社区、微博及微信等手段,更深入一步掌控粉丝们的精神层面——要让你成为僵尸粉、五毛粉和V粉。
    粉丝的成色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价格化:僵尸粉最便宜,几百块可以买一大把;高仿真的僵尸粉还会自言自语,逼真地模仿真人“转发”、“评论”,价格略贵些;五毛粉更贵一些,他们有着貌似公允的态度,颇为渊博的学识,合情合理的逻辑还有超一流转移话题焦点的能力。你谈唱功,他跟你谈孝顺;你谈品德,他跟你谈黑幕,你谈内幕,他跟你谈明星国籍问题;V粉,大人物当然价格最贵。随着微博营销的火爆,价格也水涨船高。
    在一个实用主义时代,一切可以金钱化,这样的排序,仅仅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你一定是个浅薄的人,但在当下泛滥的偶像主义背景下,这却成为了一个偶像惯用的伎俩:他们不停榨你,榨干了你,还美其名曰:你这个粉丝最有忠诚度。
    “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个,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个,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个,就是知名电视台;超过1亿个,恭喜你,你是CCTV。”这是有关微博影响力比喻流传最广的一段话,看看自己的粉丝数量,你是内刊还是布告栏,你是电视台,还是CCTV。
    1935年,诗人卞之琳写下了《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13年,改诗:你在玩微博/微博在玩你/微博装饰了你的生活/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丧失了诗意的一个时代,确实有点悲哀。  (作者系《空中生活》主编、诗人、先锋艺术评论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