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保增长:小县城的大难题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01 23:28:00

摘要: 没有资金,就不能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招商引资的成效和经济的发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当大中城市里开始掀起“投资热”的时候,云南芦溪县县委书记段莹正在思考怎样创造这个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的高增长。
    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两会上,2013年的增长目标定为12%。“县一级甚至要达到14%、15%的速度,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段莹表示。
    不过,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保增长的困难程度远比富饶地区要多得多。“我们都是欠发达地区,没有能力聚集人气、产业。在迎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当中,能够用什么来吸引客商来投资,对于我们山区偏远县来说是个大问题。”段莹说。
    遇到同样问题的不仅仅是段莹一个人。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华夏幸福基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县领导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贫困县遭遇资金紧张
    “要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资金投入一定要到位。这几年虽然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但是我们的压力一点没有减轻。”段莹表示。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现在的县一级地方政府普遍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分税制仅分到了省一级,这造成了县级政府的财力极其有限,所属社区社会保障水平与大城市相比往往很低。
    这样的压力也同样出现在贵州龙里县县委书记胡志峰身上。“龙里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主要体现在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薄弱是龙里和很多贵州其他县市面临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这正是这些县市所欠缺的。
    “县领导都谈到了财政紧张,一方面我们有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以农业为主的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这些县的工业比重又很低,有些县的工业几乎是空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表示。
    而雪上加霜的是,过去一年,我国土地市场整体趋冷,这令地方财政更加困难。
    薄弱的县域经济
    没有资金,就不能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招商引资的成效和经济的发展。
    来自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资料显示,截止到去年底,全国还有20%的小城镇没有集中供水,有80%的小城镇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县域城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均7000人左右,相当多的建制镇的居民不足5000人。目前超过两亿多的外出农民工,在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只有20%左右,在这种小城镇就业的不到10%,绝大部分建制镇的镇区面积规模都在两平方公里以下,超过五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数量微乎其微。更为遗憾的是,与20年前相比,目前全国建制镇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甚至还有所下降。
    而另一方面,根据社科院统计显示,目前的县域经济除市辖区的那一部分,整体上县域经济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人口占到68%,接近70%;但是经济总量仅40%多,还不到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产业升级线路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注意到,县域经济过去都是出自传统的农业,尤其是连续十年的一号文件都和农业有关。不过,今年提出新的农业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将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品牌联系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升级换代的过程。
    “作为县域经济来讲,目前,产业升级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大问题。”一位县长感叹道。
    “如果人为地搞产业升级是得不偿失的,产业升级是市场本身竞争,或者说发展的结果,而不是预设前提。”知名财经评论员、《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表示。
    “推进县域城镇健康发展,必须把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协调起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提升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壮大特色产业,需要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周边大城市辐射作用,以承接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的转移。”陈耀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