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你无法躲开的秘密
摘要: “恐惧、信仰、爱。这些都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每件罪行、每件善举,都造就了我们的未来。
“恐惧、信仰、爱。这些都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每件罪行、每件善举,都造就了我们的未来。”这个观点是成立的,电影《云图》史诗般的格局展开了我们的人生——还也是我们前人与后人的人生世界。
伴随着人类物质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有一种由内及外的矛盾似乎从未消失过,相反还愈演愈烈——暴力是我们的影子,一直伴随着我们。并且,各种人物出现,从广袤的大地突然间来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敌人、朋友、邻居、偶像或爱人。
这个时代个性超越者众多,个人主义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国家的衰落,权力分散到社会下层,而整个社会机体则出现了某种病变。
《春秋左传》曰:“人弃常则妖兴。”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容易剑走偏锋,不慎,就染上了妖味。《云图》中,各种富有个性的人物纷纷登场,他们是一个杂乱时代泛出的水花,而整个时代之水已由清转黑。
难道我们就听之任之而无法作为?不会的,有使命的人会出现。圣徒和诗人同行,他们的出现是文化的秘密。
有一种命运你躲不开,
只有迎上去
在对人类命运的认识及修身行为上,中西文化和哲学不在一个平面,甚至有局部的对立,因此,包容不同观念是人格上的完善,但在追求信仰上,却有共同的一个指向——“信仰、希望和热忱把我们引向仁爱”。
中国人认为,高度物质生活是对我们丰富想象力方面的消耗,情感和想象力只会使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更加猖獗。一旦人生有确立,那就意味着对狂热情绪的一种减速。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寂静”的境界被确立。古人认为,我们已经在日常中养成了一种暴恹的习气。因此离静气就远了。静气是需要养的,然后渐渐饱满——那绝对是修出来的。
要有确立——做人和做事都得如此。
传统中国的世界结构互容性较大,历史上出过不少狠人。公元前546年春秋时期,齐国国王齐庄公与大臣崔杼之妻棠姜通奸,崔杼利用这个事件政变,杀了齐庄公。
随后,宰相崔杼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并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很生气,拔剑杀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
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直视着他,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沉凝一会,叹气:“我是为保全国家社稷才担起了这份罪名,后人会理解我的。”他放掉了史官。
还有个震撼人的结尾:保住性命的史官拿着竹简走了出来,遇上南史氏,史官惊讶地问:“你怎么来啦?”南史氏说:“我听说你兄弟几个都被杀死,担心被篡史,所以拿着竹简赶来记录了。”
前面的史官因坚持自己的工作而死,南史氏则是主动找死。在中国古代,这些小人物的节操遍地都是。
《云图》中,就是有许多人物迎向了他们的命运。这鼓舞人心!但这在当下表现出来,是文艺的思路——不真实的。当美国把它的世界观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感慨历史人物,或干脆把他们遗忘掉。米兰·昆德拉们的痛苦就在于此。
神秘主义曾经在,
现在还在
如果对人类命运谱系没有把握的话,对《云图》呈现的结构,及人类史发展背景,一定得出“神秘主义呼啸”的感观。
神秘主义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道教都与神秘主义紧密关联。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理论和实践,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占学和炼金术、炼丹术等。
在西方,神秘主义者很少参加那种繁琐的辩论和论证,就教义和哲学见解看来,他们保持相当的纯洁性。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是虔敬的、富于精神修养的人物,把哲学研究按着新柏拉图派哲学的方式推进。在这里面人们可以找到纯真的哲学思想,它深入到内心。这些神秘主义者又从真实的情感中获得了道德和宗教精神,并且在这个意义之下给予哲学以不少的见解和启示。
一位研究中国隐士文化的学者言:“自从巢父许由以下,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哭庵易顺鼎辈,中国隐士不下万余人。即其中事迹言行历历可靠者亦数以千计。”梁漱溟则把隐士列为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之一。隐士的世界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们是极简主义者,通佛法,心灵清净。
在中国古代,艺术和科学对弟子的心性、道德要求,远远大于对聪明才智的要求。
《反经》云: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师旷瞽而为大宰,晋国无乱政。
皋陶是中国司法鼻祖,曾协助大禹治水,被禹选为继承人。皋陶担任执法者这一官职,治理民众。他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神秘的是,皋陶本人是个哑巴——他在发号施令。
一个人有一定的缺陷,只要应用得当,也就是你的所长。譬如一般瞎眼者就耳朵特灵,心态较为平静,只要强化了一种感觉,就能独辟蹊径。一个有心的瞎子(如荷马、博尔赫斯)是能触及到光明的。
在一个无常的世界中,
人最好是守常
《庄子·天地篇》讲述孔子的学生子贡路过汉阴,见一老人抱着瓦罐穿过地道,到井里取水再上来浇灌菜田,既费力又低效,便好心地问老人:井边有提水的工具,又省力又高效,为什么不用呢?没想到那老人愤然作色而笑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个故事,《云图》中的牧羊人扎克里(角色出处《思路刹路口及之后所有》)必定深有感触,扎克里本来平静的日子因野蛮部落的屠杀而家破人亡。先进文明的人类幸存者先知麦克尼姆(一个隐者)寄居部落而与扎克里相识,并在危机关头拯救了扎克里的性命,也使他重新了解人生。
在西方,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和科学家沃纳·海森堡对《庄子·天地篇》的故事赞赏有加,在他们和另一些西方学者看来,那个代表中国古代精神的老人多么了不起。其实,在古代这样的人遍地都是。因为这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他们面对自然、命运必然采取的方法。
一年春尽一年春,
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
月明非为夜行人。
这是宋代云盖智本禅师的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充满了禅意——四季的变换、日月的流转,都是自然。
春天离开,春天又回来,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之一。自然的力量不在于进步,自然永不进步,自然是流逝,再回来,周而复始。
而西方史追求的却是进步,不断地进步。进步是启蒙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表现为一种知识化的信念:人类文明已经正在而且将会朝着一个可以预期的方向演进。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雅克·杜尔阁1750年在索邦神学院做的《人类精神持续进步的哲学概述》的三次演讲,标志着启蒙主义进步史观的确立。杜尔阁的进步史观阐述:进步就是在历史中逐步建立理性与公正。
人类史上怀有大野心的电影《云图》是西方一本正经思维的样本,它呈现了所谓文明进步到没有退路时,抬头发现自己已经几乎撞到墙壁了。在当下全球化背景里,“财富”重估一切价值,“进步”成为一切指标——进步一旦从知识变成信念,也就从科学变成神话。然后,这种不顾一切追求财富与进步,已经遮蔽损害着我们的生命,一切变得“无常”。
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中,人最好是守常。
(作者系《空中生活》主编、诗人、先锋戏剧评论员)
链接
《云图》(Cloud Atlas)改编自大卫·米切尔的同名小说。
故事从六个人在不同时空的际遇入手,时间跨越以公元1850年为始,一直延伸到后末日时期的未来,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环环相扣,因而被誉为有史以来最能挑战阅读想象力的小说。
影片由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联合执导,汤姆·汉克斯、哈利·贝瑞等好莱坞顶级巨星主演,更有中国演员周迅与韩国影星裴斗娜倾力加盟,阵容强大。
本片于2013年1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