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持枪”史

作者:岳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9 23:33:00

摘要:美国宪法修正案中,持枪权与言论自由权,财产权一样不受侵犯。

美国“持枪”史

    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其中大多数是5到10岁的儿童。
    据当地媒体报道,当时闻讯赶来的家长围在校门前等待自己死里逃生的孩子出来,然后把他们领回家,等待的人群越来越少,终于,没有孩子继续从校门走出,他们的脸上满是悲伤,直到警察出面宣布,其他的孩子在枪击事件中遇难,家长们痛哭失声。
    这是近年来美国发生的最血腥、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事件,这也是继2007年导致33人死亡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后的另一起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奥巴马总统就此事件发表电视讲话,中间几度哽咽,白宫降半旗志哀。
    之后,像此前发生过枪击案后一样,对于枪支管控问题的争议又一次甚嚣尘上。
    持枪的历史问题
    如果追寻美国人自由持有枪支的历史,恐怕要上溯到英国。而且显然,那时的民众完全是“被持枪”。
    1181年,亨利二世在其颁布的《武装法令》中就曾规定:为了保卫国家、预防敌人的侵略,所有15至40岁的英国公民都负有购买和持有武器的义务。
    亨利二世并非要通过使公民拥有武器保卫国王,而是需要他们来保卫“国王”——也就是亨利二世。用枪武装起来的公民成为了体系完备的民兵组织,他们极其出色地履行着保卫国家当然还有保卫国王的义务——他们多次打败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正规军队。
    “五月花”号当初载着清教徒越过重洋抵达新大陆的时候,这些来自英国的移民者也将持枪习惯或者说义务带到了他们最初的落脚地,弗吉尼亚。
    移民者面对的是艰苦和危险的生存条件,与原住民的冲突,与后来者中不法之徒的对立,与美洲大陆未经垦殖的土地上生存的野兽的战斗,都成为他们完美承继保留甚至发展从英国带来的持枪习惯的理由。这使得他们在日后发生的那场独立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1760年代,英王乔治三世的正规军队进入美洲,这使得殖民地民众非常不满,因为这明显影响了他们的原有生活秩序,其力量超过当地民兵,于是对抗暗流涌动,直到莱克星顿的枪声将这股暗流挑破变成汹涌的波涛。
    引发莱克星顿枪声的正是英国正规军的禁枪行动。1775年4月18日,英国殖民地政府派出一支军队,准备收缴北美独立派党人在马萨诸塞收藏的准备供给民兵使用的大批枪支弹药。这次收缴行动引起的冲突挑起了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并最终催生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独立战争中,北美殖民地的成年男子自备武器与口粮参加战斗,这应该被视为日后美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美国境内公民拥有武器自卫权利的精神渊薮。
    人民拥有的武器打败了英国的正规军,这使得美国人对于枪支的感情得到深化,这也成为他们拥有宪法保证的持枪权的历史原因。
    持枪的现实问题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第二条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里的民兵并非是作为“正规军后备力量”的“民兵”,而是持有武器的民众。
    事实上,美国宪法最初并未对一些至关重要的公民权利进行明文规定并予以保护,不过随后,众多修正案,着重保护公民权利的修正案出台,与最初的宪法文本一起构成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在这些修正案中,持枪权与言论自由权、财产权一样不受侵犯。
    美国人从独立战争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个人与国家抵抗专政的最后防线在于人民愿意并且能够拿起武器进行抗争。美国人不指望正规军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他们会像防范政府一样防范正规军成为镇压人民的工具。
    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组成民兵的权利就成为了防止专政暴政发生的应对策略之一。事实上,在美国的电影中,对于自己私宅的非法闯入者,人们往往会果断开枪,而法院的最终判决也基本都是开枪者无罪,这在制度与法理上使得公权力非法进入公民私领域的行动获得宪法与实际行动上的抵制,从而捍卫了美国的自由。
    因为宪法保障公民的持枪权,那么枪支制造与买卖就是一门合法的生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行业中。
    也许正是如此,在人类武器制造史上留下名字的大多是美国人。1862年,美国工程师加特林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转膛连发机关枪,替代加特林机枪的马克辛机枪的创造者是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他也是美国人。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M·勃朗宁所设计的柯尔特手枪俨然是自动手枪的里程碑。
    枪支生产
    枪支的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在美国是一门稳定且正当的生意,往小处说是合法经营,知识致富,往大处说,刻意拔高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美国人民保卫自己的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再往大处说,就是捍卫美国的独立与自由。
    雷明顿武器公司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枪械生产厂家。“雷明顿”成为军用霰弹枪的代名词,其生产的雷明顿700型步枪至今仍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确的狙击步枪之一。历史悠久的枪械厂家作为美国公民持枪的既得利益者,成为这项法令的最大拥护者,凭借强大的财力,他们能够雇佣实力雄厚的游说集团,在政客们之中往来奔走。因为现代战争中步兵已经完全不是主体,民间对枪支的消费成为这些厂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希望能够像制造日用品一样制造枪支并且销售。
    对于强制的管控往往会引起争议,并闹上法庭。不同的州政府出台法案对于枪支进行管控,当然最终还要看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事实上美国最高法院在这个问题上必然会维护宪法第二修正案,不过,各州仍然毫不迟疑地抛出新的枪械管理办法。
    无论怎样争执,在美国,没有人试图修改宪法第二修正案,这恐怕是因为美国民众明白并且认同,持有枪支是公民的自由权利,不可剥夺。
    他们同样明白并且认可由持枪权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之间,他们还是选择了个人权利,因为持枪权所保卫的是他们的自由,况且他们认为这样的枪杀事件只是“个案”,并没形成社会现象。
   

 新闻回放
    这起枪击案14日上午发生在康州西部纽敦县的桑迪胡克小学。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丧生的枪手是20岁男子亚当·兰扎。亚当·兰扎先开枪杀了校长,然后冲进在这所学校任教的其母亲的教室开枪,很多遇难儿童都是他母亲的学生。据悉,嫌犯去学校之前还枪杀了其室友。联邦调查局正在支援康涅狄格州和当地执法人员展开调查。
    奥巴马当天下午就此事发表讲话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奥巴马称,过去几年中,我们承受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而这一次受伤害的是我们的孩子,全国的父母都感到心碎。他表示,无论政治怎么样,美国必须采取有意义的措施,防止这样的枪击案再次发生,避免更多悲剧。
    根据一项调查,美国枪支暴力居发达国家之首。人口3亿的美国民间拥有2.5亿多支枪支,每年有3万多人死于枪口下,20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面对枪击惨案频频发生,无论总统、议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可能面临威胁,美国执行更严厉的枪支管制却不那么容易。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事实上,大规模枪击事件似乎并没有影响公众对《枪支法》的看法。美国公众更多地认为,这些枪击案为“孤立的事件”,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罗斯·多塞特曾写文章表示,美国的政治中有一种趋势,基于个人权利的观点总是胜过提倡社会责任的呼吁。这种趋势是美国人的生活中固有的。


 美国“控枪”到底有多难?
    壁球骑士
    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上星期五爆发枪击事件之后,有关枪支管制的激烈辩论在美国被重新点燃。包括《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在内的美国媒体都在头版头条集中报道和讨论。
    奥巴马则在悲剧事件之后的讲话中,含蓄地呼吁对枪支管控问题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一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共和党智囊人士对《洛杉矶时报》说:“别以为社会安全议题在政治上不重要,只要试试枪支问题就知道厉害了。”20年前在枪击事件中痛失18岁爱子的吉布逊(GregoryGibson)撰文《纽约时报》说,自己一度积极参加呼吁枪支管制的活动,集会、签名、写信、演说,一项不落。不过最终放弃努力,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这是我们美国人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自由,我们要火器。哪怕必须不时忍受一下校园枪击的痛苦,也只能这样。这真是奇耻大辱,不过,中国有个家伙不也刚刚用刀子犯了同样的罪行吗?”
    每次有重大枪击事件发生,总会在美国国内引发“控枪”问题的讨论。然而,讨论的结果总是无果而终。
    目前,美国1993年通过的《布雷迪手枪暴力防治法》(BradyHandgunViolencePreventionAct)强制要求在有执照的枪支出售者处买枪时,要进行联邦背景审核。联邦数据显示,160万枪支购买的申请由于背景不合格被驳回,这当中有一半是购枪者,有犯罪记录。但这其中的一大漏洞就是,无证枪贩不会对购枪者进行背景调查。美国酒精、烟草和枪支部门的数据显示,1999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卖家为无证枪贩。
    另外,美国在控制强攻击性枪支方面也收效甚微。在1994年至2004年间,美国有一项联邦攻击性武器禁令,禁止制造民用半自动武器,然而,该法有一个条款,已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任期内失效。国会曾试图重新授权该法,却从未成功。
    美国地方上也有许多在枪支管理上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枪支文化一直在美国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曾多次在各地的枪展中得以目睹成千上万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枪支。从一次世界大战的毛瑟枪到现代美军装备的M16自动步枪。各种尺寸、样式、性能各异的手枪,甚至还有重机枪和火箭筒。但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美国人民对枪支的钟爱和痴狂。100美元就能买一支左轮手枪,500美元就能买上一支自动手枪。枪支军火真的是美国社会千家万户文化传统的重要成分。在美国实行禁枪谈何容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