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23 12:48:00

摘要: 明治维新就是一把尺子——以后,日本才第一次建立起了现代性质的一统皇权,并强盛了小国日本的世界大梦。

    日本姑娘乔乔桑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却空守闺房,最后等来的是被美国人遗弃,她不得不刎剑自尽这一悲剧。爱情不过是幌子,乔乔桑的目的是向美国人借种怀孕,以便改变日本后代的人种基因。
    这是改编自意大利贾科莫·普契尼904年创作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
    其实,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并不是近现代萌生,而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中国北宋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优良的中国男人借种,但当时叫“度种”。据宋人笔下的《清波杂志》记载:“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二、三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历史上,日本曾经在1000多年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忠实学生,日本社会的基石也与中国别无二致: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精英政治理念和以禅宗为主流的民间信仰体系。这仅仅是正统思维对日本的认识,其实,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其上层政治理想的确接近传统中国,但其下层社会和人民的结构则更类似中世纪的欧洲,而其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自然性格又独具自身特点。
    明治维新则极其强化了传统日本的欧洲性,日本文明就是欧洲型的,与古中国文明大相径庭。
    明治维新就是一把尺子——以后,日本才第一次建立起了现代性质的一统皇权,并强盛了小国日本的世界大梦。
    百万移民造就了古代日本
    日本最早的智人属人种,末次冰期(距今约7.5万年)前是小矮人,和非洲丛林俾格米人、印度洋安达曼群岛上的小矮人是一个物种。  
    末次冰期结束(距今约1.2万年)后,棕色人种的一个分支虾夷人(毛人国)迁移到了日本列岛一带,淘汰了原始小矮人族群,他们的到来标志着日本列岛历史序幕的开启,日本开始进入绳纹时代(约1.2万年前)。
    根据日本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绳纹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公元前200年前的绳纹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秦朝)日本列岛上的原住民,只在10万人左右,古代日本海岛几近于一个荒岛。
    绳纹时代后期,一个北亚人种的通古斯部落自堪察加半岛一代向南迁徙,先落脚库页岛,并沿千岛群岛一线,涉宗谷海峡进入北海道,再涉津轻海峡到了本州的出羽、越前一带。这是日本的第一支移民。他们和虾夷人争夺领地并相互混战500年。
    公元前3世纪末,第二支移民是中国东北的通古斯语族人和中国南方百越人融合而成的东夷人,带着战马和铁器自朝鲜半岛渡海而来,他们人多势众,善于骑马征战,战斗力强悍,先占据大和的地盘,然后向外扩张势力,征服原通古斯部落和虾夷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武东征”。
    另外,还有一些从中国中原来的人,少量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逐渐迁移而来,融合和衍变。
    移民由大陆带来金属器具和稻作技术,淘汰原来刀耕火种的土著生产方式,日本开始人种和文化上的嬗变,进入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相当于中国秦朝)。
    此时,列岛上的虾夷人种群已经不下十多万了。而日本外来移民人口几乎高达150万人,是原住民的9倍之多。
    随后,日本进入大和时代,国家蓝本就是大和时代奠定的。
    中国4次移民日本
    日本古代移民历史研究的领衔学者上田正昭研究指出:古代日本长期大量移民迁入的时期,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以至公元7世纪,前后将近千年的漫长移民历史。其间高峰期有四:首批大量移民是在公元前3世纪;其次是在公元4、5世纪之交;再次为5世纪中期到6世纪初期;接着就是7世纪中期等四个阶段。
    将这四大移民时期用中国朝代相对照的话,就是:首次大批移民始于秦汉之交;其次为魏晋时期;再次为南北朝时期;最后是在隋唐之际。
    在日本早期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对这段时间大量来自大陆的移民有着详尽记载。在日本文书中常被提到的汉族归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东汉直(刘氏)、西文首(王氏)等。他们大都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汉族归化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人常自称为秦始皇或汉高祖的后裔。例如,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自称为秦始皇的后裔;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孙权的后裔;再晚些如司马达止等则自称为南朝司马氏的后裔等。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一直使用中国汉字。《隋书》写道:“倭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这段史料说明随着佛教经过朝鲜东传日本时,汉字传入日本。
    据中国史志文献及日本考古发现,公元前1世纪,汉字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传入,这些文字符号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在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代蛇纽印章,上有隶书“汉委奴国王”字样,当为汉光武帝所赐印章。
    248年,应神天皇时代,百济人王仁携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
    至8世纪中叶,日本才有自己的文字,始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用来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
    日儒新渡户盗造曾云:“在语言学上看来,日本语是伶仃的孤儿,和它的左右前后各方面的言语没有什么关系。”
    《晋书》还记述:“倭人不知正岁四节,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记述了4世纪前的日本社会还不懂得使用日历。《隋书》有载:“夷人不知里数,但计以日。其国境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各至于海。”这段史料说明古代日本社会还缺乏具体的空间距离概念。
    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作“日本”?
    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该国的图腾。
    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以“倭”指谓日本大约是《山海经·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倭属燕”并非指它隶属于燕国,而是指它处于燕国影响之下。
    东汉时王充《论衡》中也多次提到倭人:“成王之时,倭人贡畅”,“周时天下太平,倭人贡鬯草”。
    古代中国官方史书称日本为“倭”,始于《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而在8世纪的《史记正义》中又有另一说法,指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作“日本”。
    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倭人”入贡汉光武帝
    如果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主要是汉文化在日本起着主导地位。
    《晋书》记载:“倭人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太伯就是《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周太王古公覃父长子太伯。当太伯探知父王要传位给末弟季历后,率弟仲雍二人流亡东夷的荆蛮之地,并随从当地倭族文身断发之习,荆蛮感其义,归而崇立为吴太伯。
    公元前5、6世纪之交,春秋末期吴越争战,部分太伯后裔又辗转流离到日本海岛定居,成为后来东汉光武帝时的“倭奴国”及魏明帝时的“邪马台国”的祖先。
    从东汉光武帝起,倭人开始入贡,享受大夫待遇,因此《魏志倭人传》与《晋书》才那样记载。
    238年6月,邪马台女王国派遣赴魏使节难升米大夫一行,至带方郡,请求允许去魏都求见天子朝献。魏明帝立命盛礼接见,并效法汉光武帝赐奴国王金印故事,诏封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授金印紫绶,并赠送削铜如泥的铁剑和铜镜。日本人于是把他们命名为草薙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简称“剑、镜、玺”)被合称为所谓三种神器,2000年来一直被当做日本皇室的信物,为民众所膜拜。
    在南北朝时期,日本多次向南朝政权请求封贡。这是统一以后的倭五王时期。倭王继续求取中国王朝的册封,借此提高自己的国内权威和国际地位,巩固在朝鲜半岛的扩张。
    奈良时代: 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日本历史上知名的奈良时代(710-794),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经济大为发展,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此时的日本社会俨然处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和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
    奈良时代被认为是日本通过与外界交流逐步建立国家、形成日本文化基础的时代,如遣唐使西来与鉴真东渡等交流活动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成果。
    神风保护了日本不被忽必烈征服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企图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首先向日本政府派遣使者,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1274年,忽必烈聚集了一支由900多艘舰船、4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去征服日本。
    而一半以上的舰队在龙三角风暴中沉没,元军对日本的第一次征服以重大灾难结束,约25000名元军在灾难中丧生或失踪。
    1281年,忽必烈再次对日本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这次他率领14万人,指挥着3000艘战舰。然而第二次进军又遭遇了类似的灾难。据说估计有7万名元军丧生,大部分船只被摧毁。
    元军两次攻击日本的努力都遭到了台风的袭击,日本认为是天照大神神风保护了他们。
    首开武家政权的幕府时代
    幕府时代(1192-1852)是日本改革的前奏。
    在12世纪,日本形成了称霸关西的平氏和称霸关东的源氏两大势力集团。1167年,平氏集团首领平清盛任太政大臣,从此武士开始掌握实权。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在1180年与1185年爆发两次战乱。此后,各武士集团之间争斗不断,先后出现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又称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统治的时代。
    历史上首开武家政权的强悍的镰仓幕府于13世纪衰落,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全国各地纷纷起而割据,使本已相当孱弱的以足利氏为征夷大将军的室町幕府陷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从此进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
    其间日本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多次对外征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政治混乱、内忧外患频发。
    这个百年乱世终结于17世纪初,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日后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明治维新
    19世纪后期,西方坚船利炮大举压境催化了日本社会内部的危机。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
    许多日本人在黑船叩关后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下级武士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其实质内容是“尊王倒幕”,并最终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实现王政复古。
    然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首先推行了日本西方化和现代化,接着,下层武士和商人结成特殊联盟,把那些自信且干练的人才推上前台,使实用主义强化整个社会的力量。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也是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作者系诗人、戏剧评论家、《空中生活》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